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志愿者在行动 > 正文
像种庄稼一样“种”文化
http://wmf.fjsen.com 2012-03-21 09:24  李琰之 来源:文明风    我来说两句

林一汉给读者寄《野果文学》报

  文明风—《福建日报》3月21日讯(记者 李琰之)

    今年60岁的林一汉是龙岩市新罗区西陂镇石桥村的农民,别看他身材瘦小、貌不惊人,他可是村里面有名的文化人。

  林一汉虽然只读过小学,可是在耕作之余,读书就是他最大的喜好。他一边种田、踩三轮车载客,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孜孜不倦地在文学艺术的海洋里追寻着自己的理想。

  “野果文学”结硕果

  1985年,我国曾经进行过一次民间文学的普查,因为这次活动,林一汉认识到民间文学的重要性,他萌发了收集民间文学作品的想法。

  1988年,林一汉靠踩三轮车载客所积攒的钱创办了龙岩市第一家农民文学社——野果文学社,吸收农村文学爱好者为社员。1989年元旦,凝结着林一汉和文友们辛勤汗水,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第一份油印小报《野果文学》问世了。他给文学社起名为“野果”,就是希望农村文化宣传事业像野果一样,虽然朴实无华,但是有着极强的生命力。林一汉满脸自豪地说:“什么都贵在坚持,文学社也一样,那时候许多地方都建立了文学社,没几年都关门了,只有我们坚持了下来。”

  白天,林一汉为生计而忙碌,到了晚上,他就一头扎进了文学社编辑室,画图、刻写、校对、印刷、邮寄。在林一汉和他的农民社员的努力下,《野果文学》成了龙岩的农民朋友们喜爱的文学作品,尤其是里面的新鲜故事、逸闻趣事特别受欢迎。5年前,从龙岩前往江苏金坛市工作的陈先生还特意托朋友找到林一汉,希望林一汉能把每一期的《野果文学》都寄给他。

  如今的“野果”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野果文学社”的社员从创办初的18人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人,社员也由本村扩大到了外省。《野果文学》目前发行120多期,发行量也由开办时的500份增至2000份,读者遍及全国,一些省级图书馆也收藏了这张小报。

  为农民文化付出20多年

  《野果文学》的成长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印刷技术也由最初的手刻油印变成了现在的激光彩印,成本也由原来的几十元上涨到几百元。然而,一如起始阶段的自掏腰包解决蜡纸、油墨等材料费,20多年后的林一汉仍然坚持“免费赠送”。他说:“如果把文学社当成赚钱的工具,那关门是迟早的事,文学本身就不是用来赚钱的。我把抽烟喝酒的钱节余下来,花在更有意义的事业上。”

  除了坚持自费创办《野果文学》,林一汉还义务、自掏腰包的为农民文化做了许多工作:

  1990年,林一汉向石桥村委会租用场地创办农民文化室,自费订书、订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1997年,因道路拓宽,原来租借的文化室要拆迁,林一汉就拆了自家院子建文化室,添置价值近万元的其他图书报刊,每日定时免费向村民们开放。不仅如此,林一汉在自家的文化室门口每月公映一场电影,每月出一期黑板报,组织一次“红歌大家唱”活动。现在文化室已经成了村民们休憩和学习的好去处;

  1994年,林一汉主动响应“文化电影进村”政策,他购买电影机,在镇文化站的指导下开始在西陂镇的各个村播放电影,在放电影的空当赠送《野果文学》,宣传文化;

  2011年初,林一汉牵头,邀请了几个文艺爱好者成立了野果文学社歌舞演出团。林一汉为此写了很多剧本,包括小品、快板等多种形式,《赶圩归来》、《少生快富奔小康》等都出自他之手。“歌舞队很多曲目都是我自导、自编、自演,现在演出、宣传是我的重心。”在元旦、七一、国庆等重大节日,为农民义务演出。

  现在林一汉的《野果文学》小报、文化室和歌舞团都成了农村文化的宣传阵地。“种文化”如同种庄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些年来,他是这方热土文化的辛勤播种者、培育者!

  “只要我走得动,我就要为农村文化建设尽一份力。”林一汉的脸上扬起了笑容,“现在的老百姓,对文化需求很高。我这个农村文化宣传志愿者也一定会坚持下去,希望能给更多的老百姓们带去欢乐。”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