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存的雷锋摄影作品张峻是长期跟踪报道雷锋的摄影师之一,图为雷锋为其拍摄的照片。
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被全社会高度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军事部与西安政治学院合作,从本期起开办“雷锋精神纵横谈”专栏,邀请有关专家,围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诠释、传承、丰富和发展雷锋精神进行深入探讨。
特邀嘉宾 西安政治学院教授 杨忠虎:
50年前,雷锋同志的事迹一问世,便迅速传遍华夏大地,感动亿万人民群众。而今,雷锋的事迹和精神穿越历史星空,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翘楚,以及一种世界性的大众精神。
人民军队的奉献范本
在历史变迁中,人们不断否定和抛弃一些过时的观念,选择和重塑一些新思想、新观念。一些偶像成为过眼烟云,但雷锋一直是全民不变的榜样。据统计,历年出版研究宣传雷锋精神的书刊超过1亿册,看过雷锋事迹展览者逾3亿人,全国10多座中小学用雷锋冠名,有4座雷锋纪念馆及近百个雷锋精神研究会。全国目前已建立43万个志愿者组织,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已超过6000万人。近十年来全国累计有一亿多人次的青年,在不同领域为社会提供超过4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CCTV10年来《感动中国》所表彰的人物,每一个身上都能看到雷锋的影子。雷锋精神已深深融入人们灵魂,成为不朽的精神偶像。
一个战士的平凡事迹,何以激励几代人健康成长?一个群众性活动,何以在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经久不息?胡锦涛同志一语中的:“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光辉思想相结合的时代精神,具有持久的生命力。”翻看雷锋成长记录我们不难发现,雷锋精神是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激励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哺育下产生的,体现了革命军人坚定信仰、坚信真理的思想觉悟和执著追求,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境界;雷锋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我军革命精神的滋养中产生的,体现了革命军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的优秀品质;雷锋精神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内含的爱与奉献精神是跨越时空的,在不同时代,人们会挖掘出不同的时代内涵,它始终与时代同行。
共产主义思想、民族传统美德、时代精神,正是雷锋精神如恒星般闪烁在道德星空的奥秘所在。
子弟兵的精神文化符号
雷锋所以成为人们一个永恒的记忆,是因为他给军队和社会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人们把他的理想和追求,立场和风尚,情感和言行,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总结提炼为“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深刻影响了一代代军人价值观和道德行为的选择,成为我军军事文化的重要元素,人们认识人民军队的精神文化符号。
这一文化符号之魂,是“听党话、跟党走”。一种长久不衰的文化现象背后必有精神,一种精神必有“灵魂”。雷锋精神之魂就是对中国共产党无限忠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祖国无比热爱的政治立场。人民军队的“军魂”已经内化为雷锋的政治品质和行为准则。在雷锋的言论中,“党”、“祖国”、“社会主义”、“人民”是用得最多的字眼儿,透过这些字眼,我们才能读懂他人生航程的价值理想和信仰追求。雷锋的信仰不同于宗教信仰,也不是盲目迷信,他把科学理论当作“粮食、武器、方向盘”,这种建立在科学理论之上的政治信仰,便获得坚如磐石的支撑。
这一文化符号的价值取向是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把人民军队的宗旨和党倡导的无私奉献的道德追求作为“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这个问题的终极答案。“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是雷锋精神的价值取向。有了这种价值取向,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同千千万万人民大众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洪流中去;有了这种价值取向,才能摆脱功利的困扰,超越“一辈子做好事”的艰难,在无私奉献中获得发自内心的快乐。
这一文化符号也是军人忠于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的使命意识。履行使命是一个动态的宽泛的范畴,具体到不同时期的军人个体,就是爱岗敬业。相对伟大使命而言,任何个体的岗位都是平凡的,都只是这庞大机器上一颗“螺丝钉”。雷锋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作为军人的职业操守,把“伟大”与“平凡”、“有限”与“无限”辩证统一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岗位需求统一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完成使命统一起来。无论工作在哪里,就在哪里闪光发热,是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他的伟大出于平凡。
这一文化符号还是一种艰苦奋斗精神。在雷锋的精神世界中,淡泊名利、甘于清苦、坚忍不拔、自强不息、敢于牺牲等民族精神与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他把“工作上向高水平看齐,生活上向低水平看齐”作为座右铭。雷锋的“艰苦”并非完全源于童年苦难的记忆,更非生活所迫,而是出于对人生意义理解的一种自觉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一种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一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思想境界,这是军人必备的品质和共产党员先进性在主观世界的体现。
超越军事的人类共同价值
雷锋被世界不同肤色的人们所景仰,所学习。
六位西点军校的军人专程到抚顺参观雷锋纪念馆,他们说“雷锋精神体现军魂”,参观前特意换上军装,以示尊重和敬意。
一位在长沙任教的美国女教师参观了雷锋纪念馆后,用中文在留言簿上写下了“雷锋属于世界”的文字。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街头,经常会出现穿着印有雷锋头像T恤衫的青年,他们会热情地帮助别人。
泰国政府曾经专门印发了《雷锋》小册子,号召国民学习“雷锋精神”,为国家、社会多做有益的事。
在雷锋的故乡长沙,活跃着300多名“洋雷锋”……
“雷锋精神”已跨越了国界,成为人类的道德标杆。
雷锋精神何以成为世界性的现象?马克思说:“人类生存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正是通过为他人的服务,才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向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在当今物欲横流,弱肉强食的世界,雷锋精神体现了人类社会这一“强烈要求”。贯穿雷锋精神的一条红线,就是做人做事,做好人,做自己活着让别人活得更好的人;做事,做只求为他人奉献,不图回报的好事。在他那里,没有功利的驱使,没有虚伪的面具,完全由价值观使然。这种崇高的境界,铸就了它在道德领域的感召力。人类社会无论物质财富多么丰富,无论现代科技怎样发达,无论人们的生存方式怎样改变,但其中的社会道德、人格价值和社会的文明内核是不变的,做个好人都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这是雷锋精神成为世界性文化现象并广为流传的根本原因。
“普世价值”一词曾受到人们的关注。西方世界把“自由、民主、人权”等这些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概念作为普世价值,并作为它们的文化专利在全世界推行,无理干涉别国内政,从来就没有获得人类的共识。而雷锋精神以正确选择道德行为,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助人为乐,扬善抑恶,追求真善美的人格为最基本的特征,这些反映中华文化精髓的既深邃而又平淡的内涵,无疑具有世界意义。它是一种超越畛域、宗教、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力量,它所内涵的大爱和真诚,像阳光一样成为人类永恒的需要。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