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适应老家“豪宅”
反把出租屋当成家
节假日,李晓红会带孩子回大田老家。但每次回家,她都感觉不适应。
老家的村里只有一个小卖部,东西少得可怜,买东西要骑半个小时摩托车到镇上去。而孩子似乎比她更难以适应农村的生活,今年春节,儿子还因为水土不服全身发痒。
与厦门相比,孩子们对老家感觉很陌生。他们甚至认为,厦门那间10多平方米的出租屋才是自己的家,春节回老家住宽敞的大房子,只是走亲戚。
看到他们带回来的玩具,村里的孩子都觉得很稀奇。李晓红说,每次回老家,都让她更坚定在厦门生活的决心。
做钟点工开阔了她的视野,甚至影响了她的教育方式。有一次,客户家的孩子闯了祸,按李晓红的观念,换了是自己的孩子肯定痛打一顿让他长记性。没想到孩子的母亲没有发怒,反而安慰孩子,让他自己反省错误。
李晓红说,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打骂惯了,对孩子也习惯用“棍棒”教育,这个母亲的循循善诱,让她看到了另外一种教育方式。
记者离开李晓红家时,她那6岁的儿子塞给记者一把干果,让记者带在路上吃。李晓红说,看到孩子如此懂事有礼貌,很欣慰。
>>>链接
眼高手低不愿侍候人
厦门家政行业鲜有85后身影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厦门家政市场基本还是60后、70后的天下,85后的家政人员少之又少。一家家政公司的员工有五六百人,其中85后的员工只有二三十个。
孔雀河家政公司总经理张旭说,随着60后、70后年龄的增大,他们会逐渐退出家政市场。而越来越多85后的新一代外来员工不愿意从事家政行业,很可能会造成家政人员的断层,到时家政市场的劳动力供给的情况堪忧。
张旭说,目前在孔雀河工作的85后员工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父母在孔雀河工作,他们的子女自然也选择孔雀河;还有一种是早婚早育,家庭负担比较重,为了照顾孩子选择家政行业,相比工厂会自由许多。
和60后、70后相比,85后的员工更注重工作是否体面,能否被尊重。和其他行业相比,家政业在这方面不仅没有优势,反而劣势很多。在他们看来,这种“侍候”人的工作跟他们张扬的个性、自由的主张很不搭调。另外,从工资水平来看,家政行业赚得也不多。很多85后眼高手低,不愿从最基层慢慢做起。
家政公司曾经招聘过一名河南的85后男生,做维修工一年时间,回老家就有五六次。在厦门工作没几天,觉得工作没劲,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于是请假回家。可是回到老家,又觉得当地太落后,想跑出来,没待几天又回到厦门。一年时间往返两地之间五六趟,赚的工资基本都搭在路费上了。(记者 吴笛)
文/图 记者 吴笛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