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志愿服务频道> 志愿者风采 > 正文
一次志愿救助 见证两岸情谊
http://wmf.fjsen.com 2012-03-06 17:18   来源:惠安县委宣传部    我来说两句

俊民(中)与亲人在厦门码头依依惜别

“我会在台湾帮忙留意,帮忙小许留意她的爸爸是否在台湾出现,我了解寻找亲人的内心的渴切及无助感。帮助别人等同帮助自己,不是吗?”2月25日,当惠安人志愿者服务队忙碌着帮惠安县东岭镇许山头的小许寻找离家十几年至今未归的父亲时,他们收到了来自台北市内湖区的台胞王俊民的电子邮件,表示自己也要为此贡献一份力。经过了解得知,正是此前志愿者们的一次牵线搭桥,用心帮助,终于让这名台胞在50多年后找到了自己在惠安的亲人,圆了寻亲梦,遂了还乡愿。

台胞多方寻亲未果

王俊民的生父胡启源系惠安县涂寨镇胡厝人,1947年到台湾经商后,因时势变化,与大陆亲人断绝联系。后来,胡启源在台湾重建家庭,生下俊民兄弟二人,后改姓为王。不幸的是,1960年他被台湾当局以“匪谍叛乱罪”投入监狱,当时俊民年仅一岁。此番变故让这个家庭失去了支撑,陷入困顿,最终走上居无定所、生活无靠的狼狈境地。这些给俊民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创伤。

长大后,俊民也曾向生母了解生父的情况,但是惨痛的经历让母亲不堪回首,闭口不谈往事。这更激发了他寻根问祖的决心。“祖先们在什么情况下到台湾来?当时发生了哪些事情?在台湾过得如何?未来发展方向?”“(生父)是怀抱什么理想到台湾求生存发展?”俊民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他想了解自己、家族、历史,他更想为父平反、恢复名誉,他还想找到大陆的亲友,完成亲属关系表,告慰生父在天之灵。从此,他走上了漫漫的寻亲之路。

俊民走遍台北市,跑遍台北各医院,访问了台北市存放骨灰的灵堂、宫庙,也只查出生父祖籍惠安,别无其他信息,连生父的骨灰都不知去向。“大陆那么广大,六十几年前的事了,亲人现在情形如何?如何能联络上?!”俊民几近绝望。

网友尽力搭桥成功

转机出现在2009年7月24日。那天,俊民发现家乡惠安有个网站,“叙述家乡之事甚详,遂将生父的遭遇及我满月时在妈妈怀里的照片,写在网站上,求助寻亲”。这个网站让他在近乎山穷水尽之时,“忽见柳暗花明”。

“一个人的一生就这么寥寥数语,含糊带过,身为后代子嗣的我,实在需要帮助,如何跨越这历史悲情鸿沟,寻根认祖归宗?”俊民在给该网站管理员亚黄的信中言辞恳切。

惠安人志愿者服务队获此消息后,高度关注,随即展开紧张的寻找工作。他们将相关信息在网站上广为传播,并建QQ群,大家群策群力。志愿者们或向惠安一中校史馆咨询;或推演其父的年谱,希望求得线索;或在网站厦门小鱼社区发帖求助,了解其父在厦门美术专科学校求学等情况。但因年代久远,难以求证,寻亲之事至25日仍毫无进展。27日,志愿者们向惠安县台办求助,终于查到俊民在惠安县涂寨镇胡厝村的亲人。他们还特地到胡厝,拍摄俊民生父生前居所的照片,并将俊民幼时与生父摄于基隆的照片,一并寄给他。8月12日,俊民来到惠安,与数十年从未谋面的亲人们相处了八天,尽享了天伦之乐。

家乡志愿者的热心帮助让俊民深为感动,他多次表示要当面表示感谢,但都被志愿者们婉言谢绝。这次他在信中告诉大家,自己已完成了两岸亲属关系表,也为父亲恢复了名誉。他表示,这“为昔日国共战争生灵涂炭的无辜百姓及其家属们能告慰在天之灵及抚慰遗留下来的伤口,也为两岸同血缘同文同种、将来的复合,做了最好的启发及示范。”而志愿者的点滴帮助也感染了他,于是,此次他在网站上看到惠安东岭的小许在寻找自己的父亲时,他立即向惠安人志愿者服务队发来邮件,表达了共出一份力的愿望。(曾志刚供稿)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