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学雷锋•志愿者在行动 > 正文
志愿者接棒雷锋精神代代有新人
http://wmf.fjsen.com 2012-03-05 09:52  李琰之 来源:文明风    我来说两句

  文明风-《福建日报》3月5日报道 (本网记者 李琰之)

    雷锋同志离开我们已经50年了,雷锋并不是“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雷锋精神”不仅没有过时,反而随着中国时代的发展,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中国志愿者服务精神,不仅顺应国际“义工”的理念,更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光大,“雷锋精神”活跃在每一个志愿者的身上。举目四望,八闽大地,代代都有志愿者学“雷锋”,处处都有“雷锋”接班人。雷锋在福建,雷锋就在我们身边——

  李金凤——拥军志愿者

  (20世纪30年代出生)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雷锋语录”,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今年已经76岁的“全国拥军大妈”李金凤也把这句话践行了27年,一针一线拥军情,年年月月学雷锋。

  “军队是人民最靠得住的人,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雷锋是军队培养的好青年,他把青春都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一个老人也要学习雷锋精神。”自从建瓯林业检查站退休,李大妈为部队官兵纳鞋垫1.3万多双。20多年来,李大妈做的鞋垫飞向大江南北,南到南沙群岛,北到中南海国旗班的子弟兵都穿过她纳制的鞋垫。今年3月3日,李金凤给“雷锋班”的战士寄去慰问信和亲手缝制的鞋垫,希望当代“雷锋”也能穿上她纳的鞋垫。

  吴大燊——科普志愿者

  (20世纪40年代出生)

  与雷锋同志同是1940年出生的吴大燊,把“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刻在了自己劳动用的锄头上,也刻进了自己的心里。

  他在2000年退休后加入武夷山科技服务团,10多年来深入武夷山的10个乡镇,走遍36个建制村,建立115个科技示范户,帮助10个乡镇建立了42个科技示范点,举办138次农业技术培训班,培训了1800余人次,培养了专家型的果树专业户22户;还为武夷山市科协、市农业局撰写了2000多本的《蔬菜栽培技术》、《锥栗栽培技术》、《葡萄栽培技术》等农村科学技术小册子。

  他说:“我们那时人人都把服务他人、助人为乐当作一种精神享受。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一些小事。”

  吕运赣——红十字会志愿者

  (20世纪50年代出生)

  吕运赣是福建省红十字会志愿服务累计时间最长的志愿者。她累计志愿服务的时间超过3500小时,而3000小时为红十字志愿者最高奖项“终生志愿者”的标准。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吕运赣赶往省红十字会捐款,热心肠的她见到当时的救灾募捐工作十分忙碌,就主动提出留下来帮忙。从此吕运赣便与志愿服务结下了不解之缘。灾后半年,吕运赣前往福建对口援建的四川彭州从事志愿服务,住板房睡通铺,帮助当地的老人重建家园。

  她说:“今天,和谐社会更需要我们捐资助困,争取日行一善。雷锋精神告诉我,每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就是要做和谐社会中人民的需要。”

  黄家焱——法律援助志愿者

  (20世纪60年代出生)

  黄家焱,龙岩市金磊律师事务所农民工法律援助站主任,从1995年帮助古稀老人获得赔偿开始,10多年来办理各类法律援助248件,减免律师代理费140多万元。

  从1995年开始,黄家焱在《闽西日报》设立《律师信箱》栏目,开通农民工维权热线,开办农民工法制学校;个人累计出资12万多元,成立了无偿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援助、宣传的农民工法律援助站;自费4万元编写出版1万本《农民工法律维权问答》书籍,免费赠送给农民工……

  他说:“我跟雷锋一样是农民家庭出身,农村有个很淳朴的观念‘做好事是积德’,很多弱势群体需要帮助,我只是用自己的知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别人,虽然会影响一部分收入,花费一些时间,但也损失不到哪里去。”

  赵亚娟——关爱空巢老人志愿者

  (20世纪70年代出生)

  赵亚娟从2005年起,多年如一日,坚持不懈与“空巢”老人结对子献爱心,关心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为他们读报、陪他们聊天,义务帮他们理发……

  2011年1月,她开始组建“久久爱心志愿服务队”,帮助老人和残疾人理发、剪指甲。赵亚娟说:“做好事,做志愿服务,有的人说没时间,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时间是挤出来的,这是雷锋说的。‘久久爱心’志愿服务队的队员请假也好,打车也罢,特意把时间腾出来只是为了一两个小时的志愿活动。”

  章欢芳——社区志愿者

  (20世纪80年代出生)

  8年来,章欢芳带领福州鼓西街道后县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累计志愿服务群众3000多次,帮助弱势群体200多人次,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交口称赞。

  这支人数高达800多人的社区志愿者团队,帮居民上门维修电器、参加义务巡逻、慰问孤寡老人、调解邻里纠纷等等。章欢芳说:“社区里很多不起眼的事情都需要大家帮一把,比如清理楼道卫生、把家里不用的书整理送给困难学生、去看望看望邻居家的老人……很多事情都等着我们去做。有更多的雷锋,社会上形成了助人为人的氛围,社会文明会更进步。帮助别人,自己身心得到提升,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人生会更丰富,利人利己。”

  郑翔进——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

  (20世纪90年代出生)

  社会工作专业的郑翔进是宁德古田人,大学四年的暑假都在西部支教,还曾在四川做了3个月彝族麻风病宣传防治志愿工作。郑翔进说:“志愿服务的经历对我个人性格形成、爱心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在福州12355青少年服务台做社会工作。

  去年暑假福州12355举办“让爱天天住我家——关爱农民工子女暑期夏令营活动”期间,郑翔进一周瘦了2公斤,一个月内瘦了5公斤。他说:“志愿服务是很生活化的一件事,志愿服务精神就是有一颗帮助人的心,这也是雷锋精神的一部分。”

  从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老人到90后的青年,学雷锋代代传承,代代有新人。传统的学雷锋活动形式,被扶贫、赈灾、助学、助老等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形式所取代。这些普通人,在志愿服务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践行雷锋精神,他们扶弱助残、维护环境、心理援助、无偿献血……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