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2007年开始,国家人口计生委就开始清理、更新冷漠、暴力的计生标语,去年又启动了相应的“洗脸工程”,但是最近,《人民日报》汇集了一下“漏网”的那些,使这个问题又成舆论关注的热点。那么,从侧面似可推断:那两次专项行动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至少还谈不上净化吧。
众所周知,我们的此类标语其实不仅仅表现于计生领域,但凡有广而告之意味的宣传,概莫能外。比如关于“封山育林”的,“谁烧山,谁倾家荡产”之类,汇集起来也是洋洋大观。但我们也不难发现,以威胁、恫吓为能事的标语基本上都出现在乡镇以下,属于那些地方的特有景观。用国家人口计生委宣传教育司司长张建的话说,就是“在农村地区,计生标语常被视为政策法规的通俗‘翻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是个有意思的话题。在我看来,这也属于文化传承范畴,只是没有传承好,或者说没有继承好,囫囵吞枣,政策条文与通俗解读之间的界限拿捏得一塌糊涂,结果弄得太过了,过分了。
所谓文化传承,是说利用墙壁等大书标语乃我们的一贯做法,不知道有没有人考证过源自何时。1991年我在粤东北平远县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在当地民居的墙壁上就看到了很多红军时代白石灰刷的标语。为了让文化素质不高的群众能够看得懂、听得懂,标语都通俗得很,有不少令人忍俊不禁。具体举例的话,要找出当年拍摄的照片了。延安时期,毛泽东名篇《反对党八股》中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他说他在延安的城墙上看到过一条“工人农民联合起来争取抗战胜利”的标语,“意思并不坏”,可是工字转两个弯,人字加三撇,于是挖苦道:“这位同志是古代文人学士的学生是无疑的了,可是他却要写在抗日时期延安这地方的墙壁上,就有些莫名其妙了。大概他的意思也是发誓不要老百姓看,否则就很难得到解释。”毛泽东借此表明:“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
很遗憾,毛泽东当年反对的党八股今日已经不知比昨日严重几许,且不理它,倒是乡村墙上的大量标语,语言一直保持着他所倡导的鲜活姿态,真正是有人看、有人听,相比空话套话漫天飞,应当承认这比较难得。以愚意度之,各地那些扎眼、刺耳的计生标语开始出现的时候,都是得到了各地的“上面”认可的,以为非常通俗易懂,频频点头称许也说不定。待成燎原之势后,量变引起了质变,大家好像才猛地发现,原来里面欠缺了人性。诸如“该扎不扎,房倒屋塌”、“逮着就扎、跑了就抓,上吊给绳、喝药给瓶”等等,血腥之气简直是扑面而来。俚俗没错,但俚俗不等于粗俗,粗俗正是不少乡村标语“太过”而备受诟病之所在。矫正了这一点,乡村标语还是充满活力的。
另外我对冷漠、暴力标语还有一点看法,倘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干的,倒呈现了表里如一的坦白一面;而倘若标语的字眼看上去温和了、充满人文关怀了,实际工作作风并没有变,就难免给人以两面性的感觉。笔者在粤西某乡镇摸爬滚打过一年,参加过镇的计生专项行动,虽然没有目睹到暴力冲突,但计生对象若不是乖乖就范,标语上的话是很可能落到实处的。所以,血腥标语该清,但清理本身不能当成唯一目的。(潮 白)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