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有文史知识的人对郭子仪和曾巩这两个历史人物一定不会陌生。郭子仪是唐代名将,在平定安史之乱,恢复李唐帝业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他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帝,是四朝柱石,因功封汾阳王。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于北宋熙宁十年任福州太守,曾写下脍炙人口的《道山亭记》,《道山亭记》全文现在被镌刻在福州乌山“道山亭”下方。
或许有人会问,为何将唐宋这一武一文扯到一块?且听我慢慢道来。明清以来这两位历史名人的后裔在福州这块福地上繁衍生息,两家人材辈出,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出光芒四射的一幕幕,尤其是清朝嘉庆、道光以后,这两个家族更是簪缨累世,都出现了“五子登科”和四代连续进士及第的盛况。郭家是指郭阶三家,曾家是指曾晖春家,因曾晖春年长,我就先从“五子登科”曾晖春说起。
曾晖春(1770-1853)谱名为城,字霁峰,号梅仙。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历任国子监学正、江西新建等地知县、江西义宁州知州。他有五个儿子,两个考中举人,三个考中进士。长子曾元基,道光十五年(1835年)举人;次子曾元炳,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三子曾元海,道光二年(1822年)进士;四子曾元燮,道光十八年(1838年)进士;五子曾元澄,道光十一年(1831年)举人。曾家四代连续出了七个进士。除了曾晖春、曾元炳、曾元海、曾元燮父子四个外;曾晖春孙、曾元炳长子曾兆鳌为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曾兆鳌的长子曾宗彦为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曾元澄长孙曾福谦为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
郭阶三(1778-1856)谱名世敦,号介平。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举人。历连城、同安县学教谕。他有五个儿子,四个是举人,一个是进士。长子郭柏心,道光十二年(1832年)举人;次子郭柏荫,道光十二年进士;三子郭柏蔚,道光十四年(1834年)举人;四子郭柏苍,道光二十年(1840年)举人;五子郭柏芗,咸丰元年(1851年)举人。郭家四代连续出了六个进士。这六个进士是郭柏荫;郭柏荫四子郭传昌,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郭柏荫孙子、郭式昌的长子郭曾炘,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郭式昌次子郭曾凖,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郭式昌三子郭曾程,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郭曾炘长子郭则沄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进士。
一代名臣林则徐与曾晖春、郭阶三两家的关系都十分密切。
林则徐是曾晖春的姨表弟。林则徐的外祖父陈圣灵育有五个女儿,曾晖春的母亲陈贴是长女,林则徐的母亲陈帙最小。曾晖春母亲九十寿辰时,林则徐写了一篇《曾母陈太宜人九十寿序》的颂文。
“外太母黄太孺人(林则徐外祖母)寿将期頣,恒以礼法教女。女五,先妣为少,其最长者则是曾母太宜人是已。己丑六月,值太宜人九十庆辰,表兄霁峰刺史偕厥弟为霆率四代孙辈奉觞为寿,而征言于则徐。
窃维寿至九秩,天下之至难也,即有之,而其子未必贵显。即贵显,而未必侍养于家。子显矣,归养矣,未必其孙之尤显也,且未必诸孙之并显也。子若孙并显矣,而能必曾孙亦成名乎?今太宜人于人所不能得一者无不兼而有之,且连而致之,可不谓人世之至荣者乎?虽然今日之荣,人所尽知也。由数十年之困顿勤勚以至今日之荣,则人所未必尽知,而正则徐之所难已于言者也。
太宜人之生于陈也,家贫甚。躬操作,习女红,肤粟手皲,恬如也。迨归于曾,曾亦旧姓,而贫与陈埒。赠奉直公少孤,无立锥地,谋所以养父母者,几至废学。太宜人以十指任菽水,坚赠公读书之志,俾无内顾忧,故于黉序有声,试辄第一。长君禹门早慧,赠公教之严,十二入庠,丙午举于乡,式谷之贻,阃训亦居半焉。忆则徐束发受书,赠公至塾中,抚其顶,与先大夫谈禹门幼时事,且述家室艰辛之况,则徐虽稚且蠢,犹为感动。盖太宜人之忍饥饿,耐劳苦,与吾母如出一辙,故不禁闻之而心伤也。”
上文中,期頣:百岁。窃维:常在引述抽象道理时用,没有具体意义。勤勚:辛劳。埒:此处为等同。菽水:指所食唯豆和水,形容生活清苦。黉序:古代的学校。禹门:曾晖春兄长名叫奋春。
段文字精练、精采、精辟,短短四百多字就将曾家五子登科、四世进士显贵盛事,层层递进,表述得淋漓尽致。且谈及曾母任劳任怨,持家有方,“与吾母如出一辙。”林则徐颂扬曾母,联想自己的母亲,怀念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责任编辑:邓宇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