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梅光迪与胡适 是敌乎,是友乎?
http://wmf.fjsen.com 2012-02-23 15:45   来源:合肥晚报    我来说两句

    叁

    梅氏有强烈的中国本位文化感

    是哪些因素造成了梅光迪这种种局面呢。梅光迪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有过12岁应童子试的荣光,确实读了许多古书。而到美国留学初期,因英文不佳,处处遭到歧视和嘲弄,他的朋友胡适能运用英语撰述和发表精彩的演讲,对他有一定的刺激,嫉恨心理增强。梅光迪眼睁睁看着胡适功成名就,成为学界、思想界的领袖,而自己不名一文,并沦为保守的反对派,处处遭到舆论的戏弄。更加上包办婚姻的不幸,导致他与自己的学生李今英相爱。婚外师生之恋情,又遭到非议,虽几次奔赴美国,也不顺利。他自己也承认,“迪一生大病,全在气盛。气盛则不能下人……一生吃亏,全在于此”。抗战时期,他流落西南边陲,一直到魂断贵州。一方面梅光迪极度的悲观自卑,另一方面有着自视甚高的傲慢,在这种强烈的冲突性格中,梅光迪的心态开始失衡。当胡适集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时,他不但没有从旁乐观其成,反倒成了真正的反对派。

    梅光迪的专业是文学,而胡适以哲学为专业。因此梅光迪认为在文学上比胡适更有发言权。梅光迪对胡适的学问十分蔑视。他认为作为一个学问家要“为真理而求真理,重在自信而不在世俗之知;重在自得,而不在生前之报酬。故其毕生辛勤,守而有待,不轻出所学以问世,必审虑至当,然后发一言;必研索至精,而后成一书”。美国学者顾立雅说:“他(梅光迪)是一个忠实的孔子信徒”,“但因他富于理想主义,不肯随众附和,所以无缘施展他的抱负”。梅光迪是只读不写,述而不作的。胡适恰恰相反,在各个领域都是著作等身,其中《尝试集》、《终身大事》分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和第一部话剧剧本。这与梅光迪对待学问的态度相去甚远,因此遭到他的痛恨。

    在当时的留学生中,像梅光迪这样的中国本位文化感强烈的人,是很少见的。梅光迪希望胡适振兴孔教,不料胡适成为最激进的反孔教分子。梅光迪确立的是儒家文化精神作为自己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指导。其后梅光迪在哈佛大学师从白璧德(法国文学教授),深受他的影响,文化思想与观念趋向于新人文主义,从中找到了反对新文学革命的理论依据和知识上的支援。梅光迪强调并重视传统的继承,反对主情,反对一切激进的思想与文学革命,尤其不能接受文学的新潮和新文学的试验。胡适是杜威的门徒,信奉实用主义哲学,一生坚信不弃,并由此激发出文学革命的思想。两人思想观念格格不入,势同冰炭。他们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实际上是保守与激进的斗争,新人文主义与实用主义在中国文学上的较量。胡适与梅光迪分别代表了新文化时期对待中西文化的两种极端态度,犹如是硬币的两面,始终相反相背。个人的荣辱得失,与时代连结在一起。

    虽然以梅光迪为代表的“学衡派”,受到新文学作家们的反击,噤若寒蝉,以致垮台,但其倡导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为宗旨,用“改造固有文化,吸取他人文化”的学术眼光,在中西文化之间寻求交点的学术态度,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邓宇虹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