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梅光迪与胡适 是敌乎,是友乎?
http://wmf.fjsen.com 2012-02-23 15:45   来源:合肥晚报    我来说两句

    贰

    在中西文化间寻找交点的“学衡派”

    1922年,《学衡》杂志在南京创办,梅光迪等人以此为阵地,发表了一篇又一篇攻击新文化运动的文章,并逐渐形成“学衡派”。他们都是留学生,学问“中西合璧”,企图在中西文化背景下寻找批判新文学的交点,来论证他们的复古理论。在《学衡》第一期上,梅光迪就对新文化运动主要人物开火,鉴于他与胡适的特殊关系,文章中没提胡适的名字,只是含沙射影地攻击。梅光迪认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非思想家,乃诡辩家”;“非创造家,乃模仿家”;“非学问家,乃功名之士”;“非教育家,乃政客也”。原有的宽容的精神消失殆尽,论辞变得尖刻无情,甚至近于谩骂、诋毁。梅光迪痛恨胡适等人身居学界的要津,蛊惑青年学生,成为政客,“为其功利名誉之代价,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是梅光迪回国后向胡适开的第一炮。梅光迪与胡适的朋友关系也由此出现了转折。以前那种平心静气的学术氛围不存在了,代之是相互的嘲骂和诋毁。梅光迪在文章中把胡适当作为政客、娼优,矛头直指胡适,的确让他不快。

    此后,当胡适在上海商务印书馆考察时,遇到了东南大学的校长郭秉文,郭希望胡适留在商务印书馆当编译,同时兼任东南大学的教授。胡适当面拒绝说:“东南大学是不容我的。我在北京,反对我的人是旧学者和古文家,这是很在意中的事;但在南京反对我的人都是留学生,未免使人失望。”昔日一对好朋友,由于思想观念的差异,最终分庭于激进、保守两大阵营。1926年9月1日,梅光迪与胡适在法国巴黎相遇,胡适的印象是“别后两年,(梅)迪生还是那样一个顽固”。梅光迪请胡适吃饭,胡适负约,说自己临时忘记。1927年胡适访问美国,梅光迪也在,因上一年胡适的负约,惹恼了梅光迪,使得他们连再一次坐到一起吃饭的机会也没有了。梅光迪致信胡适说:“若你始终拿此俗眼光看我,脱不了势力观念,我只有和你断绝关系而已。”

    时耶!命耶!

    面对梅光迪的不幸与留下的遗憾,他的学生、朋友兼同事郭斌龢这样说:“(梅光迪)少游美国,为当时留学生中之翘楚,年壮气盛,抱负甚伟……又值大难,先生不惟不能展其抱负,即平时议论,也鲜为人所了解。”吴宓在自编年谱中对老朋友梅光迪的看法是:“梅君好为高论,而完全缺乏实行工作之能力与习惯,其一生著作极少,殊可惜。”

责任编辑:邓宇虹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