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梅光迪与胡适 是敌乎,是友乎?
http://wmf.fjsen.com 2012-02-23 15:45   来源:合肥晚报    我来说两句

○梅光迪与家人

○胡适

  

 

 

 

    壹

    梅光迪将胡适“逼上梁山”

    1909年秋天,经绩溪人胡绍庭的介绍,梅光迪与胡适在上海相识,从此两人结为朋友,书信往来不断。1910年夏,与胡适同舟北上京城应考时落榜。1911年,梅光迪再次应考,考取清华教会学校官费留学生。1912年,胡适在康乃尔大学由农学院转入文学院,对此梅光迪致信,表示支持。他说:“足下之才本非老农,实稼轩、同甫之流也”,“将来在我国文学上开一新局面,则一代作者非足下而谁”,“足下之改科,乃我国学术史上一大关键,不可不竭力赞成”,“深望足下者为吾国复兴古学之伟人,并使祖国学术传播异域,为吾先民吐气”。梅光迪是胡适转学的极力支持者,对他寄予了希望,自己也要“执鞭以从其后”。1915年夏天,在美留学生梅光迪与胡适、任叔永、赵元任等朋友讨论文学革命。同年9月,梅光迪转入哈佛大学专攻文学,胡适作诗送之,“梅生梅生毋自鄙!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来之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且复号召二三子,革命军前杖马箠”。两人在学问上相互切磋,思想上相互激励,在许多问题上推心置腹,成为交好的朋友。

    1916年7月,胡适与朋友们去美国绮色佳凯约湖泛舟,诗兴大发。事后任叔永将自己作的《泛湖即事》四言长诗寄给胡适。胡适看后否定了该诗,认为诗中用了早已死去的文字,提出了要在诗歌创作中弃死求生,诗国革命的主张。梅光迪不同意胡适的意见,主动站出来为任叔永打抱不平。于是二人之间开始了新一轮的争论。梅光迪在信中写道,“吾辈言文学革命,须谨慎以出之,尤须先精究吾国文字,始敢言改革”,“非仅以俗语白话代之即可了事”,“足下言文学革命,本所赞成,惟言之过激,将吾国文学之本体与其流弊混杂言之,故不敢赞同”。可以看出,一开始梅光迪与胡适在文学革命议题上,基本能取得一致,只是方法、形式上的差异。梅光迪已经感觉到文学革命的大潮流,但他又不能同旧文学中蛹化出来。梅光迪一方面承认小说、词曲可以用白话,但同时又主张诗文不可用白话。他与胡适争论的关键点也在这里。胡适把文学革命的突破口放在诗歌上,而梅光迪却固守此文化堡垒。梅光迪与胡适在文学思想和观念上的分歧,也在讨论中越来越明显。梅光迪保守的文学观念基本上是建立在与胡适的讨论、辩难中的。他的对立和对胡适灵感的激发,都是处在朋友间相互批评、帮助的基础上的,态度、语气也是平和、友好的。

    对此,胡适在7月22日写了一首打油诗答梅光迪,全诗一千多字都是白话文。写道:

    “人闲天又凉,老梅上战场。

    老梅牢骚发了,老胡呵呵笑。

    且请平心静气,这是什么论调!

    文字没有古今,却有死活可道。

    古人叫做‘欲’,今人叫做‘要’。

    古人叫做‘至’,今人叫做‘到’。

    古人叫做‘溺’,今人叫做‘尿’。”

    梅光迪读后与胡适继续讨论,但态度与过去发生了变化,谈了自己不轻易依附“新潮流”的文学态度,主张中庸,反对偏执激进的思想观念,显示出他的文化保守主义立场。

    梅光迪的来信引起了胡适的进一步思考,刺激和激发了他的思想。此时,胡适进行文学革命的主张是从自己的专业——哲学角度来论述的;梅光迪的专业是文学,所以多从文学的角度出发,与胡适辩论并向其发难。二人的争论,极大地帮助了胡适对文学革命的认识。胡适自己也认为是被逼上梁山的。没有梅光迪的反对意见,胡适对文学革命的许多问题还无法认识清楚,也就下不了要求文学革命,尤其是诗歌革命的决心。胡适文学革命主张的孕育与爆发,实是梅光迪催逼的结果。有这么一个反对派的朋友,也是胡适的大幸。

    随着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上刊出《文学改良刍议》,以及陈独秀随其后推波助澜的《文学革命论》,胡适本人也借助革命,走到舆论与思想界的前沿,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在青年中盛行一句,“我的朋友胡适之”。此时,胡适在蔡元培执掌的北京大学任哲学教授,立定脚跟后(任北大教务长),便致信梅光迪,要他回北京教书,梅光迪拒绝了朋友的好意,表示自己“决不作入京之想”,并对胡适以及《新青年》的激进行为表示不满。他说:“足下所主张无弟赞一辞之余地,故年来已未敢再事哓哓。盖知无益也……足下向称头脑清楚之人,何至随波逐澜……吾料十年廿年以后,经有力有识之评论家痛加鉴别,另倡新文学”。

    在梅光迪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东南大学时,与胡适有过接触,并时常通信。但梅光迪感到“彼此之根本主张无所更变”,面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成功,梅光迪认为,“(胡适)趋于极端之功利主义,非但于真正学术有妨,亦与学术家之人格有妨也……弟意言学术者,须不计一时之成败”。

责任编辑:邓宇虹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