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棠镇地处福安市西南部,三都澳白马江畔,是省级小城镇建设改革试点示范乡镇的范围乡镇。全镇总面积103.7平方公里,海岸线全长22.6公里,辖3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2个海上运输公司,共有76个自然村,总户数12469户,人口46757人,其中农业人口11238户,43599人,少数民族占5000多人。享有“全国民间船舶修造拆解贸易中心”、“全国民间繁育茶树苗基地”之称。这里曾经是叶飞、曾志、阮英平等老一辈革命家战斗过的红土地,是土地革命时期第一个县委、政府所在地(安德县委、苏维埃县政府)前后有十二位县委书记在这里战斗过,刘祠暴动在闽东革命史上贡献卓越。
甘棠镇俗称莲城,自唐咸通五年(公元864)定居繁衍以来,迄今已1145年。历史悠久,人文鼎蔚。近年来,甘棠镇紧紧围绕福安市委、市府经济南展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勇于在环三区域发展中“挑大梁、走前头、求先行”,在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镇党委、政府注重挖掘民间先进文化,注重发挥民间团体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农村精神文明之花处处绽放,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认可和高度评价。
一、民风清和,盛开社团之花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物养育一方风情,群众社团组织开展的蓬蓬勃勃。2009年以来,我镇先后成立甘棠体育协会(下设长跑、游泳、乒乓、篮球、象棋、台球、舞蹈等十个俱乐部)、茶叶协会、甘棠公益事业促进协会、老年人长寿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各村又分别建立了红白理事会、思想道德协会等几种民间自发组织。团队中上有80岁以上的耄耋老人,也有年轻力壮的中青年,下有稚气未脱的孩童。他们涉及体育、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美术、书法、摄影、文学等等。参加各类活动的有工人、农民、商人、机关干部、教师、学生以及外来民工,他们怀着一个心愿,自发组织、自愿参加、自娱自乐,陶冶情趣,扩大影响,为社会服务,为繁荣本镇的文化事业服务,为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热情宣传。
甘棠体育协会自2009年组建以来,从最初的10个会员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人。参加了厦门国际马拉松、上海国际马拉松、杭州国际马拉松赛、金门国际马拉松赛、福建省惠泉燕京登山大赛、福州、厦门半程马拉松,宁德市第一届光明电缆杯半程马拉松公开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得到省、市体育总会的好评。随着体育协会的建立,俱乐部不断发展壮大,今年下半年还计划准备成立登山俱乐部,自行车俱乐部,志愿者协会分会等,成为福建省农村社会体育的一个亮点。
民间社团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于群众参与,群众信赖,群众爱听,讲身边的事,直抒情怀,讴歌新生活、唱响主旋律,为社会服务,为本镇的经济服务,劝人为善,给人欢乐。各团队常常自掏腰包排练节目搞活动,自发深入基层,走村串户,把党的政策、形势、法规通过自编自演等各种形式,宣传到企业、田头、农户,配合财税、计划生育、农村科技。有的协会还制定了协会章程,协助村“两委”负责实施婚育、殡葬、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方面的工作,发挥老同志、退休干部和社会各界贤达人士在社会的影响力,移风易俗,大办慈善事业,为民办实事,强化体育锻炼,提高全民素质,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二、爱心卓著,盛开慈善之花
体育协会会员热心参与社会慈善活动,为山区贫困病灾户捐资捐物,仅汶川地震就捐资6万元,还为岭尾村公路硬化、南塘村重病女子、莲花山登山基地建设、贫困学生就学捐资。协会自成立后连年被评为“福安市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协会”。
甘棠公益事业促进协会的老同志倾情发挥余热,积极为家乡建设出钱出力,配合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近年来共捐资800多万元硬化了甘棠中心街道,东门到中心校道路改拓硬化,南门路、影剧院、环城路硬化,东门桥、南门桥、北门桥、倪下桥建设。还带头捐资、集资200多万元建设中心幼儿园。如今甘棠环城河清淤工程又是他们负责牵头实施,还有老人协会、老体协、关心下一代协会,为方便和丰富老少、妇幼的健身活动,先后捐资300多万元,兴建了莲花山、薛厝山、樟洋岭、港岐仙顶等处健身场地;同时为“双高普九”而投入到“控辍动返”工作中,先后动员缀学学生返校100多名,挽救教育帮助犯罪少年23名,捐资60多万元资助大学生100多位。夕阳未必逊晨曦。这些老同志的付出,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弘扬美德,盛开和谐之花
为弘扬农村传统美德,促进农民诚信意识的提高,并积极化解农村矛盾,维护群众团结,我镇一些村的协会组织开展了“和谐家庭、模范村民、诚信模范户、五好家庭模范户、邻里团结模范户、遵纪守法模范户、十星级文明户”等为主要内容的评选活动,提高居民遵纪守法的意识,规范诚实守信行为,改善人际关系,革除陋习,崇尚科学。
甘棠是全国最大民间繁育茶树苗基地,繁育茶树苗是甘棠人民的一手绝活,为规范管理,推动发展茶产业,成立了茶叶协会,在茶叶协会引领下,甘棠镇茶叶蓬勃发展,特别是坦洋功夫,走向了国际市场,茶苗茶叶价格明显提高,茶农效益明显增加。尤其是茶苗,协会统一价格后,茶农没有互相杀价,仅茶苗一项茶农年增加3000多万元收入。
一些协会组织把婚育、殡葬、子女教育、老人赡养以及禁止赌博、迷信活动和大操大办等方面写进《村规民约》,由协会进行监督实施。由此,形成了文明健康的新风尚。一些协会组织把会员的入会条件与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规定村民入会必须符合三个标准:一是家庭和谐,标志是“夫妻和睦、孝敬父母、子女不辍学”;二是不赌博;三是讲诚信,即“银行无陈贷、村上无陈欠(有陈欠但有还款计划)、不欠社会抚养费”。“苛刻”的入会条件,不仅保证了协会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使广大村民以入会为荣,调动了村民入会的积极性。通过几年的努力工作,农村逐步树立了文明新风,乡村环境得到改善,农民摒除了陈规陋习,提高了文明素养。
在各协会组织的努力下,我镇农村的道德风气有了明显改善,各类纠纷、治安、刑事案件也逐渐减少,村民安居乐业,家庭和睦团结,邻里友爱互助,涌现出了观里村、过洋村、岭尾村、外塘村、港岐村、湄洋村、厝坪村等一大批文明村。
四、一事一议,盛开民主之花
我镇在引导民间协会组织的工作方法上,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一些村协会组织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事一议”难现象,组织会员对环境改造、经济管理等方面广泛开展讨论,使“一事一议”不再是难题,成了例行的制度。
议事内容也不再停留于植树造林、农田基本建设、道路整修、卫生清理等筹资筹劳上,而是延伸到庭院改造、美化家园、老人赡养、计划生育、移风易俗、扶贫帮困及疑难遗留问题解决、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所有村民关注的问题都可以摆到桌面上,大伙公开评议,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有效解决了农村筹资筹劳问题。通过“一事一议”,不仅解决了农村诸多“老大难”问题,而且也促进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目前,我镇所属33个村(居)全部开展了“六个一”工程建设,即每个村有一个阅报栏、一个休闲广场、一个演出舞台、一个综合活动室、一个农家书屋、一个农民技术学校。
通过组建民间协会组织,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而且促进了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的改善和人际和谐。实践让我们体会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强化农民主体地位和农民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只有这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