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门票收入就突破1亿元!”近日,第13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始盘点这季的收入。
粉色的冰塔,蓝色的城堡,黄色的滑梯……“这里太漂亮了。虽然有点冷,但是我们玩得很高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又一次带给千百万游客冰雪的记忆,又一次让文化创意产生了价值。它不仅打破了中国冬季旅游“南热北冷”的局面,而且实现了当地文化旅游业的“爆发式”增长。
像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一样,中国文化产业在2011年也快速发展、亮点繁多: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文化强国的号角,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生产力,金融与文化产业全线对接,科技为文化产业插上翅膀,不仅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还开足马力向支柱性产业进发。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明方向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定下了“文化强国”的主旋律,进一步明确“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还提出了文化产业的顶层思路: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今天,文化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战略。在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达到11052亿元后,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依然是个“丰收年”,影视、出版、发行、演出所带来的文化消费活力迸发。
2011年,社会力量进入文化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各个部门也对文化产业发展频出实招,营造了良好发展环境:2008年设立文化产业专项基金,2011年底已累计安排60亿元,累计支持项目1000多个;2011年7月,首支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立,基金目标总规模为200亿元,这是创新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深化文化投融资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商务部本着“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新修订《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支持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
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活力
2011年前10个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公司经营收入达到8113万元,同比增长44%;重庆演艺集团公司经营收入达到7195万元,同比增长200%……这些数字背后是改革的成果,是一场波澜壮阔的文化体制改革带给国有文化企业的活力、竞争力和创造力。
“化蛹成蝶”的文化单位成为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据文化部介绍,通过深化改革,演艺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国各地共组建演艺集团公司50余家,建立起中演演出院线、保利院线等全国性院线及众多省际联盟。
金融支持扬帆助力
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发展史上,金融的力量不可或缺,两年前获得中国进出口银行的2000万元贷款,成功举办第11届冰雪大世界;随后建冰雪啤酒屋、冰上杂技和冰上舞台、冰雪休闲中心所需的亿元资金都是银行贷款……融入创意、金融、科技等多种方式,成为造就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马迭尔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瑞强发展的“秘诀”。
上市,曾经是文化企业遥不可及的“梦想”,而现在成为文化企业做大做强的“台阶”,2011年,又有16家文化企业实现自己的上市“梦想”。在2011年11月30日,还诞生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文化传媒类上市公司——凤凰传媒,募集资金44.79亿元,超过2010年中南传媒42.3亿元募集金额。
像上市一样,贷款等金融服务也曾和文化企业“毫不相干”,可在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后,进入“文化金融元年”。今天,银行支持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提升。刚刚组建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的民生银行,出手不凡,对电影《金陵十三钗》的1.5亿元贷款,创下国内银行对单片贷款金额的新高,表明金融对文化的“追捧”。
科技创新插翅添翼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靠创意做足了“冰雪文章”,而其参与的“冰雪景观建筑技术规程”填补国内外冰雪景观建筑工程建设技术标准领域的空白,为进一步拓展冰雪艺术、冰雪文化大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保障,日本和欧美国家也对这项技术很感兴趣,使技术输出可能成为集团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科技的新产业、新业态也成为“新亮点”。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龙头企业水晶石公司继续在2011年带给人们惊喜:在新加坡、迪拜、伦敦、东京等地以及国内20多个省市区设立分支机构,共有员工3000多人,近3年企业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5%,已成为亚洲数字视觉展示领域规模最大的高科技文化企业。在今年伦敦奥运会上,人们还将欣赏到水晶石公司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奇幻”。(记者 张玉玲)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