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
问:请问国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朱之鑫:具体举措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要特别关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重点完善中西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基本文化权益,国家将组织实施一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重点完善中西部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农村地区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放一场数字电影、每学期农村中小学生观看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目标;农家书屋工程,2012年力争实现行政村的全覆盖;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国家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无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或设施严重不足的地市,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地市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积极推动免费开放,并把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和出版物的译制能力建设。
第二,要着力提高供给能力,不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主要措施包括: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免费开放,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更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更为便捷地享受更为丰富的公共文化资源;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等。
文化部将切实做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工作
问:近一时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和进一步的期待。请问文化部有怎样的安排?
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最早是从博物馆免费开放开始的,至今已有1804个公共博物馆实现了向社会免费开放。从2008年到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专项资金已达82亿元。
2011年1月,文化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意见》,并全面部署免费开放工作。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拨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经费约为18.23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3月至10月,全国各级文化馆免费开放服务人次514.45万,比2010年全年增长19.7%,各级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4.27亿,比2010年全年增长30%。
推进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文化部将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将免费开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纳入文化建设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预算。加强对免费开放的制度设计研究,科学制定免费开放工作方案,保证免费开放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二是通过推进免费开放工作,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逐步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是认真总结各地创造的经验,树立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典型。
四是在推进博物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推进文化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的政策和措施。
我国将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问:请问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什么考虑?
励小捷: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在工作层面上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大体分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两个部分。
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十一五”时期,国家文物保护投入大幅增长,仅中央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就达140.2亿元,是“十五”期间近10倍。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围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的“到2015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保护文化遗产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这个目标,基本建成我国文物保护理论体系、法律体系、管理体系、安全体系、博物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人才队伍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社会参与体系、传播体系等。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一五”期间,我国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2011年,国家制定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全面依法保护的新阶段。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措施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传承人保护工作;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和保护工程;启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试点建设工程等。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