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王时敏绘《杜甫诗意图》
钱绍武作《杜甫》像。(CFP供图)
杜甫是一个很重视友谊的人。他与盛唐时许多著名诗人都有交往。如李白、王维、储光羲、高适、岑参、贾至、孟云卿、严武、元结、郑虔、任华等。其中,杜甫与李白交游时间虽短,但二人友谊最深,关系最好。
杜甫与李白
天宝三载(744),李白因在朝中为群小所谗,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路过洛阳时,与杜甫相遇。二人一见如故,结为好友。二人相约,一起去游梁宋。在汴州遇到高适,三人登吹台,慷慨怀古,饮酒赋诗,甚为相得。后来杜甫在《忆昔》中回忆道:“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诗中写出了他们三人游梁宋时登高赋诗的情景。最后二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李白写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送别杜甫,杜甫回到洛阳后给李白写了《冬日有怀李白》。李白给杜甫又寄有《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从此二人就再也没有见面。
在安史之乱后,李白参加了永王璘的幕府,被唐肃宗判了“从逆”之罪,流放夜郎。其时李白被认为是“世人皆欲杀”的“罪人”,唯有杜甫“吾意独怜才”。在秦州(今甘肃天水)时,连做了三个夜的梦,思念李白:“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并担心他在流放途中遇险:“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他感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俱见《梦李白二首》)
杜甫在四川绵州李白的家乡时,还十分怀念李白,希望他能够回到家乡与自己见面:“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不见》)杜甫对李白的才华极为推许:“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杜甫与李白可以说是志同道合、生死之交的千古知己。
杜甫与山水田园派、边塞派诗人
杜甫与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及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高适、岑参,关系也非常密切。王、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山水田园诗,杜甫对他二人十分佩服,他在回忆二人时写道:“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解闷十二首》)诗中对王、孟诗中的“秀句”和“清诗”有着很高的评价。
杜甫与高适、岑参的交谊较久。杜甫与高适在开元年间相逢在汶上,之后李、杜、高同游梁宋。天宝十一载(752),杜甫与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同游大雁塔,赋诗唱和,写了一组有名的《登慈恩寺塔》诗。
安史之乱后,岑参从西域边陲归长安,杜甫时为左拾遗,曾力荐岑参为右补阙。杜甫入蜀之后,高适也迁官至蜀中为蜀州刺史,曾为杜甫在生活上提供了不少帮助。岑参后来也入蜀任嘉州刺史,与杜甫有诗往来,杜甫对高适岑参评价很高。他在诗中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切关飞动,篇终接浑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夸奖二人诗如六朝诗人沈约和鲍照,诗写得文采飞动,意境深远浑厚。永泰元年(765),杜甫在忠州听说了高适去世的消息,于是写了一首《闻高常侍亡》云:“致君丹槛折,哭友白云长。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表示对高适的无限哀悼和对高适诗人地位的高度评价。
杜甫与长安知交
郑虔和任华是杜甫在长安所遇到两位好友。郑虔是一个诗书画都很擅长的全才。曾被唐玄宗称之为诗书画“三绝”的诗人。杜甫与他结为患难之交。曾与他在长安酣饮酒市,慷慨悲歌,作有《醉时歌》一诗,诗中曰:“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杜甫其时在长安生活贫困潦倒,靠“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和政府救济为生,于是就和郑虔在一起喝酒发牢骚。安史之乱后,郑虔被迫任了伪职,后被唐肃宗贬官到台州,死于台州任上。
任华是杜甫在长安所交的一个朋友。他对李白、杜甫的诗歌才华十分敬佩,后来曾分别给他们各寄了一首诗表示赞美。《寄杜拾遗》诗云:“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诸人见所作,无不心胆破。郎官丛里作狂歌,丞相阁中常醉卧。”诗中给李白和杜甫的诗予以极高的评价。杜甫的诗名在当时没有那么显赫而只有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任华,在长安时期,就看到了杜甫的高度才华,这位任华可谓是独具慧眼,在诗歌方面,是个杜甫真正的知音。
![]() |
![]() |
责任编辑:张涵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