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新春走基层:褒歌传承原生态还是产业化?
年轻人不爱唱“褒歌”
从2007年开始,每年的元宵,在莲花小坪村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褒歌赛,每年的褒歌赛都会吸引同安、安溪的村民参赛。“莲花褒歌”传承人洪参议告诉导报记者,小坪村和安溪相距不远,这里的村民世代以种茶为生,在种茶、采茶的时候都会唱山歌,歌词基本上都是信手拈来,每句七字,四句一段,要求句句押韵,女的唱完之后男的对,就这样一唱一对。“我是在褒歌声中长大的,不过褒歌声已经中断20多年了,原来在采茶的时候,我们可以慢慢来,用手人工采摘,一边采摘、一边对歌,现在都用机器采摘,速度加快了,而且现在的人都忙着出外赚钱,村子里面唱褒歌的基本上都是年龄在30多岁以上了。年轻人都不唱这个。”
由于褒歌歌词多,以即兴创作为主,洪参议说:“要是有人一起唱,从初一唱到十五都不会有重复的。”但是现在除了一些特定的节日和文艺演出之外,即便是在小坪村,平日里,褒歌声也不再飘扬。
台湾经验:褒歌产业化
这次的褒歌赛还吸引来了台湾澎湖二坎村的褒歌团。台湾澎湖二坎村聚落协进会理事长陈荣一告诉导报记者,褒歌的传承要走产业化的道路。
“二坎的褒歌和小坪村这里的褒歌在唱法上有些不同,融合了歌仔戏的唱法。二坎村是一个仅有三条巷子的小村落。”陈荣一介绍,“在地的居民很少,只有五六十户,但是每年夏天,每天这里都会迎来五六千个游客,我们有褒歌班,还有用褒歌形式表演的短剧,这些演出都受到欢迎。来二坎的游客听到和歌仔戏不一样的演出,他们会去了解,这样慢慢做下去,我们褒歌的传承就会得到继承和发扬。”
![]() |
![]() |
责任编辑:陈楠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