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中的人性》 蒋建平著 文汇出版社 (图片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蒋建平的《乱世中的人性》出版了。该书以五代十国中的比较有代表性,性格也比较复杂的几个人物——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后唐庄宗李存勖、宰相郭崇韬,“不倒翁”冯道,吴越国王钱镠和“风流学士”陶谷等人生经历为主线,展示了五代十国这个中国历史上的“乱世”风起云涌的场面,其间穿插各色人物扑朔迷离的命运归宿和发生在人物之间曲折诡谲、纷繁多变的故事。
史学也是人学,历史是由活生生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共同创造的。解读、研究和考证历史,归根结底是解读、研究和考证历史上的人物,揭示出人性的丰富、复杂和光辉、丑恶。与太平岁月相比,人性的变化在乱世中展示得尤为充分。例如,朱温,是一个泯灭人性,以残害他人为乐事的恶棍、无赖,何以会在血泊中战胜一个个对手,最终由泥鳅变成了猛兽,葬送了大唐王朝,成为胜利者、成功者?李存勖,英姿勃发,骁勇刚烈,何以当上皇帝后便放纵多欲,奢靡腐败,激起民怨,最终死于非命?郭崇韬,擅长于出谋划策,懂得抓住时机建功立业,何以在功成名就之后会遭受他人猜忌、暗害,结果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冯道,恪守儒学的原则,又不为儒学的迂腐与空虚所束缚,以清醒和机敏甚至圆融,保持人性意识,尽自己的力量为百姓做一点善事,何以一直为后人诟骂不休?钱镠,年轻时性格刚烈残忍,杀人不眨眼,何以会在晚年时变得平和,“爱民下士,留心理道”,体恤民生?陶谷,心灵龌龊,行为卑鄙,是一个缺德的文人,何以被当时舆论视为“俊彦”、“精英”?
作者不仅在书中提出了这些问题,而且对形成这些问题的背景以及前因后果作了详尽的叙述,对这些人物在历史事件过程中的人性变化作出了深长的思考。
人们关注历史,通常只是注意历史在前行时卷起的惊涛狂澜,较少关注惊涛狂澜之中或巨涛过后,各种人物在其间经受蟒身蛇舌般舔噬后的人性变化。其实写出这些变化让人们了解这些变化不仅具有刺探历史幽暗的深度,也具有美学价值,与文学作品相比,同样摄人心魄。作者以一种人文的述说方式,痛快淋漓地揭示出一些人物的卑劣、龌龊、无耻和可恶,并且探寻形成这些卑劣、龌龊、无耻和可恶的深层次原因,引经据典,说古道今,批判丑陋,鞭笞邪恶,为后人鉴。例如在《乱世中的人性》第二章《半截子英雄——李存勖》中,在分析后唐庄宗李存勖败亡的原因时,作者写道:“权力就像一种放大器,人的缺点或者说人性的弱点如放在权力的宝座上往往会放大数十倍、数百倍。”“喜爱别人逢迎,纵情多欲和滥用权力是人性最突出的弱点。普通人因条件限制,影响力有限,即使有这些弱点,也不致产生大的危害;但是坐上高位者,大权在握者,尤其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其人性的弱点若不加以约束控制,将会引发巨大的社会灾难。”
在揭露一幕幕的血腥、一汪汪的伤痛的同时,作者还努力从幽暗的角落里探寻一缕缕亮光,感受一丝丝温情的绚丽。有朋友认为,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云,“我们今天剖析历史人物人性中的卑微与崇高,无非是要揭示历史的真相,鞭笞丑恶,弘扬美好。因为社会的进步,毕竟得依靠美好的人性去推动。这本拙撰定名为《乱世中的人性》,出发点就在于此”,道出了作者的心声。
现在写历史的著作很多,一些人为了博眼球,采用戏说的手法,这与过去教条式的写历史比较,在贴近读者方面是一种进步,但是戏说过了头,未免会失之油滑。有的甚至不辩是非曲折胡编乱造,这就更为离谱。建平兄曾和我谈起撰写《乱世中的人生》的初衷,是在三四年前,张艺谋和冯小刚的两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公映,编导者都声称这是发生在五代的故事。建平在五代史方面曾经花过一番功夫,写过一些随笔和人物评论。他认为这两部电影中的故事与五代历史完全不相干,而且故事内容也不扎实。在交谈中,他对近年来有关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或是“戏说”,或是篡改历史、歪曲历史都很反感。作为一位史学工作者有责任将历史的真相告诉读者,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朋友们的劝说下,他决意撰写这部五代人物的著作。
这本《乱世中的人性》我读后感觉,既对历史叙述坚持了应有的庄严虔诚,以良知和正义对历史人物作出爱恨悲悯的评价,又避免了刻板、僵硬和了无生趣。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述说,保持了真实、精准,又生动活泼,议论风生,情趣横生。作者不囿于史实,不堆积史料,落笔随意,挥洒自如,放得开,收得住,深入浅出,颇有文采。尤其令人称道的是采用夹叙夹议手法,有些段落的议论相当精彩。在该书第一章《无赖当上皇帝的传奇经历——朱温》中,当朱温兄长朱全昱见其弟当上皇帝依然是烂醉豪赌,一副无赖相,拍案而起,大加责斥,不辞而别,回到老家“竹杖芒鞋,杳然自去”,过着清闲的生活。作者议论:“古今中外,无论什么地方,都有攀附高枝的人,一些人苦心钻营,攀龙附凤,千方百计交结、巴结权贵,以此为荣。亲族好友中如果出了权高位重者,那是了不得,不仅引以为傲,而且自己的身价也陡增百倍,有的人还会藉此作威作福,为非作歹。遑论自己的亲弟弟居九五之尊,做了皇帝,自己就是权势显赫的当朝皇兄,从此以后,享受不完的荣华富贵。”类似这样的妙语佳句,每一篇都有好几处,读来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我认识建平三十多年,他供职于上海电视台,爱好文史,善于思考,勤于笔耕。先后出版《大明王朝之谜》、《大宋王朝之谜》、《盛世风云——探秘大唐帝国》等著作。他不是专业的史学工作者,但是,据我所知,他的治学是认真的,落笔是严谨的。五代历史较为复杂,当代研究的人不多。为此,他读了新旧《五代史》、《资治通鉴》、《五代史补》、《五代史阙文》、《十国春秋》、《北梦琐言》等等正史、野史和笔记。他说,史学著作也要有文采,引人入胜;也可以有情节,但不能虚构,无中生有。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这就必须下苦功夫,认真读书,搜集资料,在扎实的史料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
在该书第四章《“不倒翁”冯道》中,作者叙述了冯道在五代仕四朝,事十帝,当过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的宰相、太师的经历,也指出后人对他的评价分歧很大,贬之者说他是“奸臣之尤”、“无耻之极”,褒之者称他为“圣徒”、“菩萨”,直至前几年还在争论冯道走的是否“第三条道路”。如何比较准确地评价冯道?建平研究了许多有关冯道的资料以及今人的文章,在他看来,冯道是一个有着人性意识、推崇“民本”思想的儒家中人,一个和后世宋明理学、封建礼教有着区别的“儒家原教旨主义者”。在乱世的五代,他既没有出卖同胞,也没有助纣为虐,反而保住了人性,尽量为百姓做一些好事,后人对他的评价应该多一些宽容。所谓“宽容是包涵可容之人,体谅可容之事,理解可容之言。宽容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内心深处对另一个生命深切的理解、体谅与尊重”。
史学著作,贵在有自己的见解。《乱世中的人性》二十多万字,建平写作花了三年的时间,书中的许多真知灼见,可能考虑的时间还要长得多,是他长期关注历史,思考人生的积累,并不是临时拍脑袋拍出来的,这也许是这部书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