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我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然而,在1984年底,黄钟瑛的墓又遭遇麻烦,他的墓地因建设需要被征用,原墓被深埋地下,遗骸被黄钟瑛及兄弟的后裔取出待葬。
黄钟瑛是何人?人们还是不知道,他的墓地说拆迁就拆迁,至于要何时重葬何处则是个未知数,正是“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让我们再追溯历史的时光,寻觅先人的足迹: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北军麇集汉口,张勋军队据守南京,清廷又急令海军统领萨镇冰率长江舰队前往武昌镇压。当长江舰队抵达武汉三道桥附近时,接到清廷命令:轰平武汉三道桥。在海军舰炮的支持下,清军收复了汉口。眼看武昌即将不保,长江沿岸即将失守,部分参加革命的人惊慌失措,形势极为严峻,革命军处于败退的边缘。
时黄钟瑛任主力舰“海筹”号舰长、海军副参领,在事关国家民族前途的关键时刻,黄钟瑛不顾个人安危、大义凛然献身民族革命。他果敢亲登旗舰与萨镇冰商议,希望海军转向革命,萨镇冰由于民族出身诸多不便,虽经多方劝说终未参加反清行列。最后,黄钟瑛掷杯于地说:“我全家性命在此一举!”这在当时形势尚未明朗的情况下,的确是要冒被满门抄斩的巨大危险,充分表现了他为共和舍身取义的大无畏精神,正是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者也。”
萨镇冰看到部队将士倾向或同情革命,包括他自己的副官汤芗铭、海筹舰长黄钟瑛、江贞舰长社锡珪等人,于是他以人民和革命的利益为重,自行离职,临行前提升资格最深的黄钟瑛为临时舰队司令。
1911年11月17日,“海琛”、“海容”、“海筹”三艘巡洋舰及“江贞”、“楚豫”等炮艇不再奉清廷之命,皆自行离开武汉阳逻,向江西军政府九江军政分府的驻地驶去。”翌日,黄钟瑛在九江竖起白旗首先起义,同行各舰亦相率起义。
在武昌起义光复武汉三镇后,清廷派陆军大臣荫昌率领北洋军两镇南下,并令海军统制萨镇冰统率全部海军舰艇赶赴长江,妄图一举扑灭革命火焰。在溥仪登极后,其父摄政王醇亲王载沣花大把大把银子建设海军,所以,强大的海军倒向哪一边,对辛亥革命成败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正是黄钟瑛率舰在九江起义,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历史应该铭记黄钟瑛的丰功伟绩。
钱起有诗云:“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花逢草报发生。”经全国政协提案及黄钟瑛后代多年不懈努力,1988年8月福建省、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福州郊区人民政府合计拨款3万元,对黄钟瑛墓按原貌重建,1990年3月竣工。新建的坟墓于原墓后侧约700米处,比原墓大数倍。1992年11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黄钟瑛之墓还是不得安宁,2006年4月18日有福州晚报记者报道:“18日上午,我们来到西郊金牛山北麓绿树掩映下的黄钟瑛墓地,该墓位于小山地上,现划入金牛山公园范围。”“登上25级石级,只见一根东西走向的水管横躺在二层墓埕上。再上7个台阶,又是一根黑色电线穿过墓埕。半空中还拉了一根白色的闭路电视线。记者发现,这些管线都是从墓地东边一个单位拉到西边一座小别墅楼里。一问守墓人,方知别墅里住着公园的保安人员和护林员。”“公园不仅任意从墓体上拉各种管线,还粗暴地打下木桩,拉上铁丝网,木桩插入墓地,造成墓手出现裂缝。”“记者数了数,共打入11根木桩,拉起20米长的铁丝网。网上一根根生锈的铁钉不时钩住记者的衣服。”
显然,那些年轻的保安和护林员们还是不知道黄钟瑛为何许人也,他们不懂得应该要敬仰历史伟人,我们再让历史来述说黄钟瑛这个人吧:
1912年元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任命黄钟瑛为海军总长兼总司令,授海军上将。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向南方发出战争威胁。1912年,孙中山和南京临时政府部署了六路北伐计划,黄钟瑛也积极着手组织北伐舰队,但因革命派内部意见不一,最终北伐半途而废。黄钟瑛与黄兴是孙中山军事上的左膀右臂,二人友情甚笃,但他俩对袁世凯的看法相左,黄钟瑛认为袁刁滑不可信。当南京政府派各部北上迎袁时,惟海军总长黄钟瑛不愿前往,无意加入北京政府,并托病辞职,表现出他的高风亮节和真知灼见。
北京政府成立后,因黄钟瑛已于3月自请解职,北京政府委刘冠雄接替海军总长。经政府和刘冠雄再三挽留,黄钟瑛仍任海军总司令一职,以维持大局。
由于黄钟瑛受命于危难之际,海军百废待兴,他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地工作,积劳成疾,
身体日见衰弱,10月28日,他突然吐血满盆,才获假就医。11月,黄钟瑛被授海军中将衔,因他执意不肯前往北京就职,被耿耿于怀的袁世凯降了一级。11月15日他进入上海徐家汇红十字医院治疗,在住院中他仍不肯放下手头公事,于27日便匆匆出院,就中医治疗,终不见效,于12月4日中午在上海与世长辞。临终前,他“还对身边人员交待一切公事,目始瞑。”正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说感情亦可,说奉献亦可。
黄钟瑛去世后,按照海军上将例优恤。1913年1月12日孙中山派军舰运其灵柩回福州,19日在福州孔庙明伦堂受吊,全军下半旗哀悼,国内各界知名人士送来许多祭文和挽幛。孙中山送他的挽联为:“尽力民国最多,缔造艰难,回首思南都俦侣;屈指将才有几,老成凋谢,伤心问东亚海权”。
由于黄钟瑛英年早逝,享年43岁,许多人对他比较生疏,但是,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就为我们国家和民族做出这么巨大的贡献,实在不能不令人钦佩和景仰。雪莱说:“历史是一首写在人类记忆上的回旋诗歌。”当我们在福州金牛山瞻仰先人陵园时,不油然地在脑海里回旋起历史的诗歌:那可歌可泣的甲午海战,那壮怀激烈的辛亥九江起义,那炮声隆隆的武昌炮战……一幕幕波澜壮阔的情景永远镌刻在人类的记忆上。我又记起了惠特曼的诗句:“一年一度的春光喲,真的,你带给我三件东西:/每年开放的紫丁香,那颗在西天陨落了的星星,/和我对于我所敬爱的人的怀念。”(林正德)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