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万提斯说:“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藏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1969年的福州刮起了一股极左浪潮,为了所谓“以粮为纲”,福州公墓贴出《布告》要挖墓造田,一批又一批的义务劳动队伍浩浩荡荡地擎着红旗来到公墓山上,他们掘墓造田,山上到处都是腐朽的棺材板和不计其数的白骨,令人毛骨悚然。而位于福州金牛山北麓、梅亭村南侧的民国海军上将黄钟瑛的墓此际也在劫难逃,也被挖掘了,他们认为黄钟瑛的墓是国葬,而且是总司令的墓,是反动派头子的墓,一定藏有很多宝贝,于是疯狂地掘墓,当黄钟瑛的后人闻讯赶到时,只见遍地白骨,墓碑也不知被何人搬去,其景象惨不忍睹。
那么,黄钟瑛究竟是何人?那些狂热而无知的掘墓者并不知晓。
黄钟瑛(1869—1912),清海军将领。原名建勋、良铿,又名鎏,号赞侯,诞生于闽县南关外茶亭街巷口铺(现属福州市台江区),原祖籍长乐县。1883年考入福州马尾船政后学堂第11届驾驶专业。1912年元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任命黄钟瑛为海军总长兼总司令,授海军上将。南北和议后,黄钟瑛仍任海军总司令,同年12月4日病逝。
西塞罗说:“若不晓得自己诞生之前世界发生了那些重大事件,此人永远只是个孩子。”让我们再把时光倒流,让历史的一幕幕情景再现在世人的面前: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二十日,清政府派北洋水师方伯谦率领的济远装甲巡洋舰等舰护航到朝鲜。当时,黄钟瑛是济远舰的舰员。二十三日(7月25日),济远舰率广乙舰从牙山返回,在丰岛海面忽遇日舰“吉野”、“浪速”和“秋津洲”3艘,黄钟瑛深知舰队刚创始,力量不如敌军,于是,他向舰长方伯谦建议“非智取难以致胜”,但不被采纳。大约彼此相距约3000米左右时,日舰不宣而战,突然向“济远”、“广乙”舰轰击,揭开了丰岛海战序幕,也是中日甲午战争序幕。黄钟瑛与官兵们一起奋勇抵御日舰的进攻,双方展开激烈的战斗。日舰凭恃舰多势众,炮火优势,向“济远”、“广乙”猛轰不停,结果,“广乙”中炮焚毁搁浅,“济远”也连连中弹,其船首中弹,战台倒毁,大副、二副相继阵亡,甲板上官兵伤亡枕藉。
黄钟瑛见状,怒火填膺,他积极协助舰长做好战斗准备。这时,方伯谦为节省炮弹,下令测量官、枪炮官,如倭船复来,必须看真瞄准,方许发炮,守死而待,不准轻放。在脱避中只见日舰两艘追来,日旗舰“吉野”将追及“济远”,连发数炮,皆高过“济远”,“济远”有意停炮不放,“吉野”以为“济远”炮坏弹尽,愈驶愈近。方伯谦冷静沉着,见力不支,便采取灵活的战术,忽然命令升白旗和日本军旗,停炮诈敌,但不停船。“吉野”以为“济远”投降了,欲擒“济远”,在相距3000余码时,方伯谦发令将船前转,瞄准,突然用尾炮轰击,中其望台下,再发一弹,中其船头,又发一弹,中其船身,船便倾侧,“吉野”升白旗龙旗,急转舵而遁。接着,又击伤日舰“浪速”,日舰“秋津洲”见“吉野”悬挂白旗和大清龙旗逃之夭夭,亦不敢恋战,赶紧掉头而去,“济远”获得了转危为安的胜利。黄钟瑛在危难之际,方寸不乱,足智多谋协助舰长方伯谦以“兵不厌诈”战术诱敌制胜。在“牙山海战”中,黄钟瑛能够临危不惧协助舰长方伯谦以“兵不厌诈”的战术诱敌制胜,应该说他是功不可没的。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