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李大钊后人的简朴令人感动
http://wmf.fjsen.com 2011-12-28 19:44   来源:天津日报    我来说两句

  儿媳回忆:

  李大钊对妻子的一片深情

  李郁文:李葆华的夫人不说乐亭话,但她给我讲过很多往事。她说:虽然我没有见过公公、婆婆,但是我从葆华和姑姑星华他们那知道,公公对婆婆特别好,就单说做鞋吧,那时候可没有买鞋的,五个孩子加上肚子里怀着的,加上李大钊和她自己的,一人一双鞋不够吧,她一年得做多少双鞋!还有这么多人吃饭,她便养成了习惯,做事特别麻利,因为要做的家务太多了,常常顾不上自己,个人有时候就穿戴不太整齐,大襟衣服有时候腋下的这个扣子没扣好,李大钊就帮她系好,还把手绢给她掖上。赵纫兰不仅是他妻子,还是恩人,李大钊结婚时才11岁,赵纫兰16岁,是她把他带大的。开始家里有钱还行,但后来就没钱了,李大钊到天津法政学堂读书,是赵纫兰在家乡靠给别人做活缝衣服挣钱供的他。不仅做家务活,在老家种地她也得干。后来李大钊在北大当教授,每天的午饭也是从家里带的,都是妻子做的。他管妻子叫三姐,或兰姐。李大钊牺牲后,她是小脚,还生了一个遗腹子,到处去找那些大教授帮忙。1933年,终于给李大钊办成了10万人出席的一个盛大的出殡仪式。之前李大钊的遗体一直没有入土。办完出殡后没几天,赵纫兰就去世了。她好像就是为他活的。后来她被追认为共产党员,并与李大钊合葬……我们写李大钊与别人不同的是,第一我们是同乡,第二我们直接访问了他的亲人,所以我们才能写出他的亲情和乡情。

  赵大民:李大钊在天津法政学堂上了6年学,原来的剧本没有写这段。后来总觉得是一种缺憾。看了许多人的回忆录,都有提到他到天津送陈独秀南下这个细节,赶着马车来天津。今年年初,刚刚修改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史,这一版正式写到了1920年,李大钊送陈独秀到上海避难,送到天津。然后也查到了天津当时的报纸,报道了送走陈独秀的第二天李大钊在天津与共产国际谈判时被发现,然后赶快回北京了。

  你问我们为什么工作做得这么细?不能有硬伤。比如刚才说到洪素贞这个人,也是有原型的,她叫罗淑贞,她想上学,那时候妇女上学并不容易,她找到表姑夫,李大钊给她改名叫罗国维。当时提倡妇女解放,我小时候在乡下有记忆。

  你问为什么用了这样一个结构,从李大钊的狱中自述开始,引出他的被捕前的生活?我原来的剧本是以女儿李星华的回忆开始,但这次我一定要压缩剧本,从5万字压到现在的1.8万字,上演100分钟最好。首先你得有悬念,就是让杨宇霆劝李大钊招供。关于章士钊到狱中去为李大钊求情这个情节,这件事有过,但没有去狱中。章士钊一直和李大钊非常好,他们从日本回来,章士钊长李大钊9岁。是李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李被捕后,章到处为他奔走。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