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李大钊后人的简朴令人感动
http://wmf.fjsen.com 2011-12-28 19:44   来源:天津日报    我来说两句

  李大钊后人的

  简朴令人感动

  李郁文:(指着一张照片)这是1980年在李葆华家拍的,我们一共住了4天,他的夫人叫田映萱。我们去的时候,他刚刚从人民银行行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才有时间和我们谈。我们刚才说的那个李运昌,是李大钊的学生,与李葆华兄弟相称。原来是李大钊准备送他去苏联的,但交通不便,他来晚了,船已经开走了,就又送他去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毕业后,就在我们冀东军区当司令员。于是,我们就通过李运昌联络李葆华,就一直说葆华很忙,直到1980年他退下来才成行。记得那是七八月份,我们来到北京,李安排我们住在国务院招待所。他的司机告诉我们,葆华上班从来不坐车,都是自己走着去,或者搭公交车,除非是有公务他才坐车。

  那天我们到李葆华家,特别让我们感动,屋里什么像样的家具也没有,就有一张小地桌,摆着一圈小板凳,仍然是乐亭县老家的习惯。那时已经是80年代了,作为部长级的领导还是如此艰苦朴素,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到这就是李大钊的后人,就是这样的传统啊。之前,他从未接待过访问他父亲的人。那时候情况还有点复杂,对李大钊的认识还没有完全拨乱反正。好多资料还很难找到。比如李大钊在狱中写的《我的自述》,就是“四人帮”污蔑李大钊是叛徒的证据,和瞿秋白《多余的话》放在一起,曾经都是批判的对象。

  赵大民:通常他是不接待寻访他父亲的人的,但他很念乡情,接待了我们。我和他在一起就说起了家乡话——乐亭方言,很亲切。吃饭就在他家的小地桌上。谈了4个半天。从他对父亲的记忆说起,从老家说起,谈到后来和父亲到北京的生活,他说父亲对他们教育很严,但是从来没有打骂过他们。就是要求他们每天要写大字。在剧里不是也表现了“写仿”这个情节吗?父亲还教他们集邮,一直集到父亲牺牲。李大钊牺牲后的第二天,沈尹默和周作人拿着刊有他父亲牺牲消息的报纸给他看,还怕他承受不住,没想到他看完报纸就放下了,没有掉眼泪,一个人默默地回房间了。沈尹默说:“这个孩子的那种沉静,把我们都震住了。”

  李葆华从老家乐亭说起,一直说到父亲的牺牲,中间也谈到父亲对他们的教育,他用了这样几个词:一是青灯黄卷,每天父亲都在写文章。你想他牺牲时才38岁,就已经写出了120多万字的文集五卷了;二是粗茶淡饭;三是冬衣絮衣,夏衣布衫。他父亲就是这样。冬天一件棉袍,夏天一件布衫。在戏里也写了,李大钊整天就是读书写字,就算他从18岁开始写,到38岁牺牲,二十年他写了一百多万字。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