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平的沙画作品
开栏的话
在我们视线之外,总有一群陌生人:他们可能很平凡,却别有趣味;他们可能很精彩,却不为人知;他们可能很边缘,却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其实,我们每个人,于他人而言,都可能是陌生人。认识他们,正是认识我们,正是多层面、多角度认识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细节,以及正在呈现的丰富文化生态。
今天起,本版开辟专栏“陌生人”,让我们彼此从陌生走向熟悉!
7月,北京大学的毕业晚会。
舞台上,一个年轻人站在一张一米见方的玻璃案几前,随着音乐响起,手起沙落,两手抹、点、洒、勾,大屏幕上,未名湖、博雅塔、古朴的飞檐、学生情侣、燕园的猫……变幻的景象勾起了学子们对四年生活的点滴回忆,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表演者叫苏大宝,一个“80后”沙画师。
沙画师是什么样的一群人?他们有怎样的故事?沙画表演,又是怎样的一个行业?
谁在做?
据估计,全国沙画表演者只有一二百人
近几年,沙画表演频频现身大型晚会和各种活动现场,这种集沙艺、绘画、表演、音乐等于一身的崭新形式让人啧啧称奇。
作为国内最早的一批沙画师,入行三四年,苏大宝已经在企业产品发布会、年会及各类晚会上进行了四五百场演出,名气也越来越大。他介绍道,沙画师行业群体并不大,只有一二百人,较为活跃的,大概只有十几人。
苏大宝曾是“北漂”大军中的一员,学过表演,变过魔术,演过口技。2006年前后,国外的沙画表演通过网络传入中国,引起一些商家的兴趣。听朋友说想请人表演沙画,苏大宝“抢”下了这桩生意。凭着从小学习书画的功底,他摸索着自学,很快掌握了沙画表演的规律,演出很成功。
苏大宝说,坚持至今只为“好玩”。“一把沙子,可以变幻出那么美的画面,讲出那么有意思的故事,这不就是好玩吗?”他还把中国传统的写意画风格融入沙画,《梁祝》、《二泉映月》、《古韵千秋》等一系列作品讲求意境的变幻,将沙画“玩”出了“中国特色”。
相比之下,同为沙画师的高赞民则更讲究画面的联系和情节的连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高赞民,过去以漫画闻名,但30年的美术生涯在2004年出现拐点。在匈牙利沙画师弗兰克·库克的作品《创世纪》的影响下,他受邀为央视少儿频道创作了沙画《成长》,成为国内最早的沙画表演者。2008年,他的沙画作品《奥运圣火让全世界团结起来》更是在网上创下上百万点击率,被誉为国内沙画“里程碑式的作品”。
尽管风格、背景、经历截然不同,但高、苏二人都是国内有名的沙画师,身价均是几万元一场。
不过,随着市场的日渐饱和,后来者想要分割这块蛋糕,似乎已经没那么容易。
“谁的名气大,谁的价钱就高,实力反倒是其次了。普通沙画师的单场演出酬劳不过几千元,还要将一半抽成给介绍人。”北京艺合维一沙画工作室的沙画师张维平对记者说。
谁在学?
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希望靠沙画表演赚钱
对于有艺术积累的张维平来说,沙画并不难学。她盯着老师的沙画视频仔细琢磨,不断练习,很快就“出徒”了,并开始在一些企业产品发布会和婚礼上表演。
“网上有不少沙画表演视频,但有些是反面教材。”张维平打开电脑播放了其中一个,“这婚房明显违背构图原理……手上动作太细碎了……用一个新画面开始,完全是靠剪辑,可就是这样的视频,现在也卖到了几百元。”张维平用“良莠不齐”形容沙画的现状。
“我不觉得沙画有多高的技术含量。比起其他艺术门类,沙画倒真是可以速成。”张维平的话似乎暗示沙画学习是“零门槛”。
2011年春节后,张维平开办了工作室,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沙画培训上。“婚庆沙画3800元,全面培训5000元,课时都是30个。”
“学习沙画的回报率很高,几场演出就可以赚回成本。学好了还可以再去搞培训。”张维平说,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多是二三十岁,很少有人单凭兴趣来学习,大多是希望靠沙画表演来赚钱。
苏大宝近期也在开办自己的培训班,培训费高达9800元。尽管不少美术老师对这门技艺很感兴趣,他却表示,“从长远来看,美术功底对创作肯定有帮助,但沙画的技法毕竟与美术不同,过去的条条框框也可能会干扰沙画创作。”
“也许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只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培养。”张维平演示着说,一把沙子,撒的力度不同,在玻璃案板上的效果就不同。她常常捏着学员的手去感受力度和技巧。“更重要的功夫在30个课时之外,我会布置临摹作业,让他们多积累素材,勤练笔作画。这些学员多来自二三线城市,回去之后,他们可就成了当地的沙画表演‘第一人’了。”
前景如何?
从业者多了,总有几个人会让它发展得更好
流沙在玻璃板上不断创造、破坏、再重建而形成的蒙太奇,呈现出流动的诗意美。但这种“秀”的成分颇高的形式,算得上艺术吗?
张维平认为沙画商业意味太浓。多年美术的研习更让她觉得,30个课时就能速成的沙画,不大够得上艺术的标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的副教授陈楠很早就开始关注沙画。“沙画配合音乐、灯光,加上表演,融合多种方式,表演性很强,的确能够让观众很兴奋。”
“艺术和‘玩艺儿’,有时就在一线之间。当它到达一定高度时,就是艺术。”陈楠甚至断言,“沙画的艺术地位虽然还不高,但它是这个新时代的产物。”
“沙画表演的方式是很相似的,创作者很难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当表演形成固定模式,意味着很难取得突破。”尽管如此,但陈楠依然保持乐观,“一门艺术要想得到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去从事它,从业者多了以后,总有几个聪明人去改变它的现状。”
至于如何突破目前的瓶颈,进入更高的艺术层面,陈楠坦言,“关键在于它能否从心灵层面去解读这个时代,而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
陈楠反复强调说:“真正的艺术,要拥有抵达人心的力量。” (边晓璇 杨 旭)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