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
花轿的分类和制作
轿子的产生要比车晚了许多。封建社会早期,封建士大夫家庭娶亲的礼仪很讲究,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项规定。每项规定中,又有极为细致的要求。譬如,男子到女家“亲迎”,要穿黑色衣服,要在黑夜里用黑漆车子,打着火把前去。新媳妇是坐在车子里的,车上有盖,里面有帷幕,以免被人看见。黑夜里“亲迎”,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妇女代表阴气,迎阴气入室,宜在晚上进行。南宋孝宗曾为皇后制造一种“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龙,用朱红漆的藤子编成坐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裤、软屏夹幔,外有围幛和门帘、窗帘。
古时的花轿在制作上也大有讲究,其尺寸、饰物都有一定之规。一般来说,旧时的花轿分“硬衣式”和“软衣式”两种。硬衣式属于豪华型,软衣式则属于普通型。
趣味阅读
古时新娘“哭嫁”
抬花轿是婚嫁文化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独特的趣味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此习俗虽被彩车迎亲所取代,然而,这一悠久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却给人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发达,婚丧嫁娶均以轿代步,一是显得隆重气派,二是表示热闹喜庆。花轿也称彩轿,即以红色绸缎做成轿衣,在四周用彩线绣出“百年好合”、“龙凤呈祥”、“花好月圆”、“双燕齐飞”等喜庆图案后,套上木轿即成。抬花轿者一般为4人,也有8人,轿前轿后各半,并配有对彩旗、对唢呐、对铜锣、对高灯等随轿而行。抬花轿婚娶前,男方先请媒人至女方家商定喜期和条件。喜期既定,前两日就杀猪办酒。头一天男方将女方所需的衣服、手饰、鸡鸭鱼肉及烟酒、喜饼、糖果等物,用抬盒送给女方;女方则将嫁妆交给来人抬回给男方,俗称“辅盒”。这天晚间,新郎在家里行加冠礼,又叫“告祖礼”;新娘也在这天整容更衣,坐席习礼。娶亲正日,男方抬花轿,张高灯,敲锣鼓,吹喇叭,组成迎亲队到女方家迎亲,新郎随行。花轿至女方家后,交给女方抬进屋门,接新娘上轿,迎亲乐队则立于门外高奏乐曲,频放鞭炮,谓之催轿。待新娘上轿后,由女方抬出再给迎亲者抬回男方家。新娘上轿前,双脚不能落地,以免把娘家的财气带走。此时丈母娘要在房里大哭,除了因为舍不得女儿,还有“不哭不发,越哭越发”的说法,这也是古时“哭嫁”遗风。
抬花轿分平抬、闹抬、戏抬三种,要求步调一致,行动统一。行路途中,如遇转弯、沟坎等障碍时,均由前行轿夫喊出各种“彩头”予以提示。平抬,即抬着花轿平和行路,使新娘坐入轿中感到舒适;闹抬就是喊起号子,吹奏乐曲,鸣放鞭炮,使迎亲场面显得热闹;戏抬就是花轿快要接近男方家门前,轿夫采取摇、摆、抖等动作,使花轿处于不平稳状态,用以戏逗轿内的新娘。随行人员伴之喊叫、起哄,为轿夫助威;乐队也随之鼓乐高奏,为轿夫鼓劲;迎亲者也随之抛出彩礼钱,以示喜庆,使其成为迎亲途中最为热闹壮观的场面。喜轿快要到达男方家时,男方要放炮仗欢迎。进入男方家,花轿要从火盆上抬过去,以火祛邪,也象征着小两口今后日子红红火火。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