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刘墉,字崇如,刘统勋长子,也是著名的清官。以他为原型改编的影视作品,让“刘罗锅”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
刘墉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在乾隆朝先后任知府、巡抚、左都御史、尚书、总督、协办大学士等职。在嘉庆朝,他又因向乾隆帝要回传国玉玺及协助清除和珅而受到嘉庆帝倚重,成为大学士兼太子少保,有“定册元老”之称,权力和地位居汉臣之首。
刘墉数十年宦海生涯并不平坦,经历了几次起伏升降。他受其父教导,一生清正廉洁,勤于政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比如,在安徽和江苏学政任上改革教学与考试陋习,改变不良学风;在太原清理陈年旧案,充实地方仓储,受到百姓赞扬;在江宁因为公正清廉,断案明察秋毫,老百姓称之为“包龙图”,风行一时的话本《刘公案》就是根据他任江宁知府时的事迹编写的;在湖南巡抚任内,他又盘查仓库,修缮城池,开采铜矿,救济灾民,革除陋习。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刘墉受命与和珅等共同查处山东巡抚国泰贪污案。国泰与和珅交情很深,刘墉到时,他早已做好应对准备。刘墉等人查验历城库房,发现库银并不短缺,但细心的刘墉从银两颜色型号不一中发现了疑点,深入调查后,得知是国泰借商号银两凑数对付。刘墉随即贴出告示,要求各商号不得借给官府银两,如果借出即行收回,否则全部充公。由此一来,官府库银顿时清空,国泰只好认罪。在乾隆帝支持下,刘墉一查到底,国泰等首犯俱被处死,向他们行贿的官员被撤职查办,成为当时震动官场的一件大案。
乾隆晚年权臣当道,刘墉在担任南书房行走后,就很少发表尖锐意见,以明哲保身。这与他吸取了以往政治斗争的教训有关,但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作风并未改变。在嘉庆元年(1796年)禅位大典上,乾隆帝未带传国玉玺,传玺给新君嘉庆帝的仪式难以进行,在场的大臣们害怕得罪乾隆帝,不敢向其明言,只有刘墉挺身而出,向乾隆帝追回玉玺。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