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毛泽东致电陈毅对上海的工作表示肯定,指出目前几个月确实应当用大力来做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维持生产与救济失业的艰巨工作。5月,陈毅再次向中央汇报了上海的经济情况,毛泽东对此指示道,上海市的社会秩序比较混乱,在敌特活动表面化,税收公债受到攻击,劳资关系紧张,人心浮动等情况下,采取的对策如调整公私关系,实行公私兼顾政策,改善劳资关系,照顾双方利益,适当减少税收,救济失业工人,开展自我批评,纠正工作中的缺点等是各地大城市党委值得研究的,毛泽东提出陈毅的这项报告应转发各主要城市党委研究。5月14日,毛泽东再次致电陈毅并告饶漱石,再次肯定上海所取方针是正确的,并称6月征税减少1000亿的问题,待研究后答复,并让陈毅来京商量有关土改法令和调整工商业的问题。
通过对上海这个有代表性的工商业大都市实际状况的调查研究,毛泽东逐渐形成了他关于工商业调整的意见: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他明确提出了工商业的合理调整是国民党经济恢复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结束后,全国正式展开了调整工商业的工作。
调整工商业主要是围绕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产销关系三个基本环节进行的,人民政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调整公私关系。这是调整工商业的重点,它包括调整公私工商业关系和调整税赋两项基本内容,调整公私工商业关系是调整公私关系的主要内容,它的基本出发点是:既要保证国营经济作为一切社会经济成分的领导力量,又要保护一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并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各得其所,同时反对一切有害于国计民生而从事投机倒把的行为,其主要措施有:扩大加工订货和收购包销。到1950年下半年,为国家加工的部分已占其生产能力的70%以上。划分公私经营范围。国营商业集中办好批发,缩小零售范围。调整价格政策。调整批零差价、地区差价使私营商业者有利可图。
调整贷款。国家银行调整贷款的投资方向,使之有利于有益国计民生的民族工商业资本。调整市场管理制度。调整税赋是调整公私关系的另一项内容,公粮的征收从过去占农业总产量的20%下降到13%左右,同时,减少工商税种,修正工商税法,降低税率,改变征收办法。
1951年12月19日,毛泽东对中共中央关于农业贷款和私商联营的意见稿作了修改。这份意见稿关于私营联营的形式提出了五种:公私联营;私营联营,在贸易部领导下进行;私资联合下乡采购,也在贸易部或工商局领导下进行;工商业全部联营,并发动农民参加联营,不参加合作社。这种私商经营,在价格政策上与国营、合作社商业对抗;城乡资本家自动组织起来的联营,其主要目的是与国营、合作社商业争夺市场,并对抗国家的价格政策。毛泽东对此批道:“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于第四种私商联营不但不能予以支持,而且应设法将其拆散。对于第五种,则应组织我们的经济力量与之合法斗争,并在斗争中取得胜利。”对前三种形式则是应予以支持的。这些也正是调整公私关系的一个总的原则。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