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山思想”
刘青山、张子善这样贪污腐化的党员干部,从他们第一次把手伸向不义之财时,就注定了要被党纪国法严惩的命运。从他们上任算起,仅仅两年时间,这桩新中国成立之初最大的贪污腐败案就被揭开了盖子。
这一天来得很快,却并非一帆风顺。
刘青山、张子善两人沆瀣一气,又以其职位在天津地区只手遮天。在天津地区,这两个人甚至被封上了“刘青山思想”和“英明领袖张专员”的称号。
据《人民日报》1952年1月4日第三版《党的生活》专栏报道,“刘青山为压制党内民主,建立自己的封建统治秩序,曾这样无耻地说:‘我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天津地区的具体化!’这就是所谓的‘刘青山思想’。”
“张子善说天津地委内只能有‘一个头’、‘一个领袖’。有一个无耻之徒竟在‘七一’纪念大会上高呼‘在英明领袖张专员领导下前进。’而张则对人说:‘应该向该同志学习。’”
在“刘青山思想”和“英明领袖张专员”的影响和拉拢下,天津地区党组织的党风被严重败坏。不少党员干部中弥漫着比阔气、比享受、比生活的不良风气,贪污、腐败、挥霍等现象非常严重。在后来查处刘、张案件过程中,天津地区14个县镇中有10个县镇的主要领导干部受到处分。还有一些党员慑于刘青山和张子善的权位,对其所作所为敢怒不敢言。
同时,更有一批坚持原则的共产党员,对刘青山、张子善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着斗争。
刘、张案发后,专案组在天津地委的文件中发现了一封写于1951年年初的申诉信。根据信中叙述推断,作者应该是天津地区财委会的一位办事员。
这位办事员发现刘青山、张子善在财务报销中存在问题,曾直接向张子善反映,反被张子善训斥一顿。办事员据理力争,与其大吵一架,又招致了长期的排挤、打击。这位办事员据此向河北省委写了申诉信。然而按照当时的组织原则,这封信要由地委转交,结果被暗中压了下来。
天津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卢铁,由于多次反对刘青山、张子善挪用公款进行所谓的“机关生产”,而在工作中屡受排挤。张子善还给刘青山献策,把卢铁调到安次县任县委书记。这种看似“提拔”的任命其实暗藏祸心。他们不但拔去了天津地委机关中的一个异己,而且“眼看防汛任务就要来了,他完不成任务犯错误,咱们再撤他的职。”幸而,未等卢铁“犯错误”,刘、张二人就为自己的错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类似遭遇的还有天津地区行署教育科长李玉田、水利建设科科长刘立等。一批坚持原则的党员干部或被调离,或受排挤。刘青山、张子善一唱一和,在天津地委、专署独断专行,营造成了唯我独尊的“独立王国”。
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欺下的另一面,必然是瞒上。刘青山、张子善也印证了这一点。对上级领导机关,刘青山、张子善向来是“报喜不报忧”,成绩、功劳摆在前,缺点、错误瞒身后。
刘、张案发后,时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杨秀峰在《人民日报》上做了《沉重的责任,惨痛的教训》检讨,文中言辞恳切而沉痛地写道:“我们的官僚主义作风严重。遇到报告写得好就觉得工作好。”“我们只偏于看他‘有办法’‘能完成任务’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压抑民主的家长统治、欺上压下的恶劣品质作风的一方面。”“官僚主义是培养贪污浪费的温床。”
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天津地委来清除自身的毒瘤已无可能。但这颗毒瘤已到了非捅破不可、非割除不可的时候。最终揭开疮口的人,是天津地委委员、行署副专员李克才。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