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疮
李克才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也是一位从战火硝烟中走过来的老党员。刘青山、张子善倒在“糖衣炮弹”之下时,更多的像李克才一样的共产党员,经受住了考验,保持着纯洁坚定的党性。
1949年7月,冀东第十五行署专员李克才调任天津地区行署副专员,成了张子善的副手。在工作中坚持原则的李克才,与刘青山、张子善矛盾频生。
对同样是天津地区领导干部的李克才,刘青山、张子善起初表面上还算客气,暗地里我行我素,后来干脆将李克才孤立起来。张子善对行署机关人员讲:“我是头,有事只许和我谈。”刘青山也这样叮嘱下属:“机关生产的事情,不许告诉李克才!”
1951年初,天津地委生产管理处非法倒卖木材一事被《人民日报》披露。这年4月,天津市木材市场价格上涨。天津地委生产管理处认为有利可图,马上派人赴东北采购。而当时国家对木材的购销有严格限制,生产管理处本没有资格经销,但他们打着救灾的旗号,还拿着刘青山开具的天津军区司令部执照和天津地委证章,一次就骗购木材四千立方米,获利数亿元。
若不是看到报纸,身为天津地区行署副专员的李克才对此事竟一无所知。他马上找到张子善当面询问。张子善却一推六二五,只说不知。李克才又找刘青山,提出要对这件事严肃处理,刘青山火冒三丈:“这是老子和张子善商量搞的,看谁敢处理!”“出了事,也不用你这胆小鬼担责!”
这件事愣是被刘青山压了下来。
在天津地区,刘青山、张子善身居党、政一把手,大权在握,李克才奈何他们不得。于是,他开始把刘、张的种种问题向上级反映。
李克才先是把刘青山、张子善私自动用地方粮款、向银行骗贷等事当面汇报给了河北省政府的一位副主席。没想到,这位副主席不但没把这些当回事,此后不久还向张子善透露说“李克才告你的状”。这下,李克才在天津地区机关内的处境更加被动,有人私下散播“李克才卖主求荣”,“想搬倒张专员,他好扶正”。
既不与刘青山、张子善同流合污,眼见他们违法乱纪却无可奈何,李克才忍无可忍。1951年7月,他向省委组织部门强烈要求调动工作。而这时,一位省委主要领导却说了句耐人寻味的话:“调谁走也不能调李克才走。”
那时,河北省委要调走的是刘青山。正是在这次调动过程中,河北省委开始意识到刘青山、张子善问题的严重性。
“1951年夏季,刘、张为调动工作问题,卑鄙无耻地上下左右拉拢,互相排挤,谁也舍不得这块‘肥肉’,都希望自己留下,对方调走,因而内部发生矛盾,致使他们在机关生产的秘密也逐渐暴露出来。”刘、张案件中调查报告如是记录。
书记、专员互相拆台,努力想调走对方,副专员坚决要求调走自己,这样的领导班子,没有问题才怪。
刘青山、张子善两人可以说是狼狈为奸,看上去配合默契,实际上既相互勾结,又互相防范,关系微妙。
刘青山调任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张子善送他2800万元钱和一辆汽车。而刘青山却在心腹之人那里悄悄留下3000万元,他在6月28日的日记写道:“离津前把所有之账弄个一清二白,不留后事……决不留空叫他们钻。”
“他们”是谁?刘青山的一封密信里有答案。
刘青山调到石家庄市后,所带汽车因省委指示为“违规”,不得不派司机送回。刘借机又让人带回款1000万元,并给心腹之人一封密信,言:“张这种行为,早为我所预(料),因此我当时不把款代(带)着,作为预防他这种行为。省委若派人去你处检查时,可把那3000万向他们公开说明……为表示我不要此车,希你设法替我说句话:‘刘同志不要,张三番五次给他,叫他弄走,刘数次拒绝’……”
从信中内容看,刘青山对自己的劣迹将败露似乎也有所觉察,但种种掩饰反倒欲盖弥彰。
李克才没有调走,仍留任天津地区行署副专员。1951年10月的一天,李克才再次向省委举报刘青山、张子善。
这一次,接待他的是河北省委组织部部长、省纪检委副书记薛迅。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