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范低头不语了。过了好一会儿,他向侦查员要了一根烟抽,抽完了,把烟蒂往地上一摔:“我算是服了你们几位了!以前我走南闯北的偷东西,给抓着七回了,从没说过一句实话,最后都给放了,这回,我看也过不去了,干脆晾底儿吧!我真名叫孙国范,河南省舞阳县……”
孙国范,外号孙黑子,河南省舞阳县孙庄村人,是一个流窜惯犯。1949年,他带着枪从国民党军队开了小差,抢劫一家典当行的时候,本来不想杀老板,一看老板是熟人,怕以后告发他,于是开枪打死了老板,被当地公安局逮捕,关进了大狱。大狱看管不严,他逃跑了,从此改名换姓,流窜于漯河、开封、武汉、济南、徐州等地,以盗为生。越偷胃口越大,最后偷到了故宫,也偷到了尽头。
1962年12月,孙国范被判处死刑,很快被执行,成为解放后故宫盗宝案中第一个被枪决的罪犯。
琉璃瓦打中盗宝贼 “珍妃之印”有惊无险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想借“破四旧”之名毁故宫文物的大有人在,周恩来下令关闭故宫博物院,并派了军队把故宫保护起来,所以,尽管“天下大乱”,故宫的珍宝却安然无恙。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故宫重新开放。
1980年2月1日上午,在观览故宫胜景的人群里,混进来一个居心叵测的家伙,他就是25岁的陈银华。陈银华对北京并不陌生,1979年3 月,他在原籍湖北应山县西花商店偷了2700元现金,带着赃款来了北京。原想能在北京躲藏,没想到还不到一个月就被北京警方给抓住了。
原籍警察把他押了回去,判了4年刑,送到湖北省沙洋农场三场16中队劳改。半年后,他逃了出来,又一路偷到了武汉,然后买了一张到北京的车票,2月1日清晨从北京火车站下了车就到售票窗口购买了返程票,然后直奔故宫。
陈银华是到故宫来寻找盗窃目标的,越狱潜逃犯是没办法在大陆躲藏的,他决心到香港去。到香港去需要钱,于是他想到了故宫里的那些值钱的国宝,偷些国宝偷渡到香港去,就不愁以后的日子了。
别的游客是欣赏珍品,陈银华的贼眉鼠眼专看哪些展品好偷,好带。他随着游客进了珍宝馆,养性殿展柜里的那枚硕大的“珍妃之印”让他垂涎欲滴。“珍妃之印”摆放在高贵的金丝楠木做的展柜里,说明文字上的“金质”二字牢牢吸引着他的眼球。
选定了目标,他暗地观察进出的道路,然后离开了珍宝馆。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