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草一颗心
村医郑金达服务的田墘村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大嶝岛上,与金门岛仅一水之隔。当初,海岛缺医少药,交通十分不便。上个世纪70年代初,当党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春风吹进海岛时,只有初中文化的郑金达被选送到农村赤脚医生培训班学习。从此,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工作,并决心把“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作为人生的宗旨。他凭着一根针、一把草和一颗火热的心,在一间只有40平方米的简易平房里办起了大嶝镇田墘村合作医疗站,不计酬劳地为村里群众的卫生保健工作奔波忙碌。
老郑手中有很多民间验方、偏方,而针灸正是他最拿手的技术,这些传统治病方法不仅治好了许多村民的疾患,还为他们节省了大量的医疗费用。老郑说:“一根针、一把草是赤脚医生的特技,农村基层的医疗事业,就是要从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多为群众着想。”他采用针灸等办法,除去了近50名面瘫病人的苦楚;用一把青草药,治愈了许多皮肤病患者。
郑金达不仅认真为村民看病,而且还积极开展疾病防控工作。为了改善生活饮用水质量,他主动向村领导提出“水改”建议。在得到卫生防疫部门的大力支持之后,他带领群众对全村30多口水井进行了水井栏加高、污水沟隔离,排除井边的污染源,使全村饮用水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海岛曾一度流行着“乙肝”传染病,当时人们还没有认识到“乙肝”对生命健康的危害。在当地卫生院和驻军卫生队的支持下,郑金达和村医疗站其他村医一起对全村村民进行“乙肝”普查,并用争取来的疫苗对健康的人群进行预防注射。
“非典”肆虐期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纷纷返乡,郑金达便不顾危险,面对面地对返乡人员进行体温测量,做好疫情防范。村卫生所也因此连续两年分别被评为厦门市、同安区农村防疫保健先进单位,郑金达也受到了表彰。
1990年以前,海岛医疗条件十分简陋,交通也十分不便,遇上急病患者或疑难重病者,他都要陪同病人及其家属渡海到县、市医疗机构就诊。1982年的一个冬天,村民郑名守半夜腹痛难忍,郑金达诊断其为急性胃穿孔,建议家属立即送病人到县医院就诊。可是寒风刺骨,海水退潮无船可渡,郑金达便叫来帮手,毅然地抬着病人,走了一公里的没膝滩涂,再用小船渡海,然后用担架抬上大陆,使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治疗。类似的情形,数不胜数。老郑认为这么做能更好地护理病人,使患者和家属放心,自己累点苦点算不了什么。
扶贫助困菩萨心
为了让村民看得起病,老郑的出诊费比普通卫生院少三分之一,遇到贫困病人,他就贴钱贴药,让病人先治好病。为外岛的病人看病,退了潮没船过海,他常常赤脚趟过半腿深的滩涂,出诊一趟要在滩涂地里趟4个小时……而这些又苦又累的工作还往往是免费的。他的账目中,现在还有病人欠的医药费3万多元,有的还是20多年前欠的旧账。
老郑时时为别人着想,处处助困解难,可他自己却过着清贫的日子,并且还欠着5万多元的债务。为了方便病人,他直接住进了卫生所楼上的值班室。
如今,63岁的郑金达身子骨已大不如前了,现在出诊回来,他也需要孙女捶捶背了。但老郑不服老,他依然跟从前一样在村里村外忙忙碌碌,不曾停歇过。就在我们要结束采访时,老郑告诉我们一个心愿,他说:“我这个干了一辈子的海岛村医还要多干几年,多为乡亲们看病。”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