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头:奉献他人,提升自己,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海西志愿者》。在厦门市翔安区大嶝岛上的田墘村,村医郑金达是村民心目中的“村宝”。1970年,21岁的郑金达来到福建省东南沿海的偏远小岛田墘村,凭着一根针、一把草和一颗火热的心,在一间只有40平方米的简易平房里,办起了大嶝镇田墘村合作医疗站。从此,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工作,并决心把“救死扶伤”作为人生的宗旨。41年间,他的医疗站在村里几经搬迁,但不改的是他扎根海岛,不计酬劳地为村里群众的卫生保健工作奔波忙碌的心。
志愿者人物介绍:郑金达,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田墘村村医,41年间,他扎根偏远海岛,治病救人。曾获得“2006年度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称号。
早上八点整,郑金达刚打开厦门市翔安区大嶝街道田墘村卫生所的大门,看病的村民就接踵而至。
同期:嘴巴张大来,啊,有一些溃疡啦。
在田墘村,只要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都喜欢来找郑医生,因为在这儿看病,方便、快捷、有效、而且诊费便宜,而那些有疑难病症的患者也喜欢找郑医生,因为老郑总会给患者很多建议。
同期:你这个是腰椎,腰椎间盘突出压迫到神经,形成坐骨神经痛,你要去做理疗,专科理疗。
眼前的这位老人家就是从隔壁的小嶝岛慕名而来求诊的。郑金达给老人开了一些止痛药,再三叮咛老人要去大医院的专科进一步治疗。
同期:吃了看怎么样?效果怎么样?你再给我个电话。
郑金达没有名片,但村里每户人家都知道他的电话号码。每次诊完病,他都爱给患者留下电话号码,而这个习惯总是为他招来很多的“麻烦”:他的电话成了求医热线,成为村里的“120”,他每个月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需要夜间出诊。
采访郑金达:夏天的时候一个月差不多要20多天,这不是乱说的,如果不是出诊,就是要起来给人家拿药。
就在我们采访的间隙,郑医生的电话铃声响了。
接到求医电话同期:喂,好的,我现在马上就去。
求诊的患者是隔壁自然村的一位80多岁的许考老人,目前昏迷,情况紧急。郑医生拿起药箱,立刻往老人家里赶。这么多年来,老郑的这辆小摩托车也成了村里卫生院的“120急救车”,老郑出诊全靠它来代步,以争取更多的救援时间。
同期:有没有比较好一点?
10分钟后,郑医生赶到了老人家中,他立刻给老人抢救,并进行各项生命指标的检查。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