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咏虽然中过进士,但是似乎没有得到什么官职,生活一直处于贫困状态,身体也很不好,疾病缠身。因此,他就回到汝坟(今天河南省汝阳、临汝一带)的自家别业,“以渔樵自终”。祖咏自己有诗描写这种隐居田园的生活,“沤麻入南涧,刈麦向东菑。对酒鸡黍熟,闭门风雪时。”(《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鸟雀垂窗柳,虹霓出涧云。山中无外事,樵唱有时闻。”(《汝坟别业》)看来,曾经跟王维等人有过酬唱的著名诗人祖咏,过的是近乎农民的生活。
杜甫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辞官,他的下一步考虑也是到农村居住。他选择的是秦州(在今天甘肃、陕西接壤地区)城附近的农村,先是居住在距离秦州城五十里地东南方向的东柯谷。在东柯谷,杜甫显然已经做好耕种自给的打算,“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三)。后来为了跟老朋友赞上人的住处靠近一点,以便来往,一度想在秦州西南七十里的赤谷西枝村定居。在秦州的生活并不如意,杜甫又挈家移居同谷(今甘肃成县)。同谷的情况也没有原来传闻的那么好,杜甫一家又迁往成都。离开成都之后,又曾经在夔州(今重庆奉节)一带耕种度日。杜甫一家在同谷,生活陷入空前的困难,居然要秋天到山上捡拾橡栗果实,冬天扛着镢头去山上雪地里挖黄独(一种野山芋)作为救荒食物(《同谷七歌》其一,其二)。杜甫在成都,衣食之资基本有亲友接济,并没有参加多少真正的农业劳动,他的兴趣主要在种植各种花果树木。在夔州,杜甫买了四十亩果园,都督柏茂琳又让杜甫管理一百顷公田,拨给他五六名奴仆,帮助他经营田地。夔州时期,杜甫过的实际上是地主的生活。
沈千运多次应举不中之后,就回到了山中别业,自己说“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有薄田园,儿耕女织,偃仰今古,自足此生……”。不知道沈千运的农村生活质量究竟如何,我们知道有一些人的生活是比较艰难的。李涉致仕以后,隐居在少室山(属嵩山),情况就不是太好。杜甫的熟人王季友,显然农耕生活是很不理想的。杜甫有诗说他“贫穷老瘦家卖屐”(《可叹》)。有人拘泥典故,认为诗中的“卖屐”只是杜甫用典,并不表示王季友真的需要靠编织草鞋出卖贴补家用。根据杜甫的诗句“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和《唐才子传》的记载,王季友的妻子是嫌弃丈夫太穷,整天吵吵被遣去了的。王季友的生活状况,用他自己的话来描述,近乎原始人的生活:“自耕自刈食为天,如鹿如麋饮野泉。”“江湖散人”陆龟蒙隐居松江甫里,虽然有数百亩田地,三十间房屋,但是因为田地地势低洼,容易遭受洪涝灾害,因此,常常闹饥荒。陆龟蒙须亲自扛着镢头畚箕去田里劳作,难得有闲暇的时候。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