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瞿秋白临危受命最高领导人 事后称是历史的误会
http://wmf.fjsen.com 2011-12-13 16:32   来源:北京日报    我来说两句

  艰难觅渡

  1920年末,瞿秋白曾被北京《晨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前往新生不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采访。他是满怀憧憬而去的。在他眼里,当时的中国是个“阴沉沉、黑魆魆、寒风刺骨,腥秽污湿”的“黑甜乡”,而他要到一个“红艳艳光明鲜丽的所在”,“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担一分中国再生思想发展的责任”。

  就像他常州老家门口那条河的名字:觅渡。

  在《饿乡纪程》中,他写道:

  只因暗谷中光影相灭,二十年来盲求摸索不知所措,凭空舞乱我的长袖,愈增眩晕。如今幸而见着心海中的灯塔,虽然只赤光一线,依微隐约,总算能勉强辨得出茫无涯际的前程。

  这也许是当年许多共产党人共同的心路历程。

  一篇《多余的话》,后来曾使秋白身后的英名蒙垢。但那只是一个具有独特气质的共产党人在生命最后时刻,对自己严厉到苛刻的解剖。当他拒绝敌人的多次劝降,唱着《国际歌》、《红军歌》从容赴死的时候,他事实上从未背叛自己的信仰和主义。

  那正是革命的低潮期。党在幽暗和挫折中摸索,革命者经历生与死的考验。

  1935年2月,当瞿秋白在转移途中落入敌手之时,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正在二渡赤水,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试图摆脱敌军重重的围追堵截。

  5月,瞿秋白的身份已然暴露,营救已无可能,他在福建长汀狱中决定“趁这余剩的生命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写一点最后的最坦白的话”。此时,千里之外的红军正在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拼死从绝境中杀出一条生路。

  6月18日,瞿秋白就义当日,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主力到达四川懋功地区,与四方面军会师。经过了九死一生的血战,中国共产党的两支最重要的武装力量,终于会合到了一处。

  数不清的烈士倒下了。残存的火种,在血雨腥风中顽强地保存下来。中国革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一点点开拓着自己的道路。

  感谢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及观澜版画原创基地提供作品。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