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50年道德楷模变迁:昔精英人物如今草根化
http://wmf.fjsen.com 2011-12-12 16:15 来源:齐鲁晚报
我来说两句
道德讨论和“靡靡之音”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经有过一场激烈的道德大讨论,这源于大学生张华跳入化粪池营救一位老农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有人觉得大学生为救老农献出生命不值得,因为他活下来可能比老农对社会贡献更大;也有人觉得值得,人的生命不能有贵贱之分。
“我觉得还是值得的,因为张华舍己为人的精神影响了不少人。”孟宪兰至今仍然保持着当年的立场:值得救。
但济南人民警察职业培训学院纪委书记于锦认为反方讲得也不是没有道理。“这种讨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不可能有的。”于锦认为,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思想已经开始解冻。
那时候,于锦和同学们偷偷躲在宿舍被窝里,关上门,用“半头砖”(一种便携式录音机——记者注)播放磁带,听邓丽君的歌,“听了她的歌之后才知道,原来歌还可以这么唱。”
在革命歌曲一统江湖的时代,邓丽君的歌被权威们抨击为“靡靡之音”。
“还有一个不能不提的是:中国女排。这应该是我们国家推出的第一个集体楷模。”于锦告诉记者,当时每逢女排比赛,学校专门给他们放假让他们看,“激动得巴掌都拍红了。”“学习女排、振兴中华”成为口号,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女排的热潮。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崇拜的偶像已经多元化,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于锦说,与以前相比,80年代人的偶像超越了传统学习生产型的范围,增加了爱慕型和消费型,同时,偶像的作用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一呼百应、全民崇拜。
![]() |
![]() |
责任编辑:金婷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