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4人到13.6万人
据了解,目前,南通市已形成以江海志愿者协会为龙头,江海志愿者社区服务站为支撑,多个县(市)级协会为基础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已82岁,最小的仅7岁。
如今的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已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的重要载体。那么,这颗文明的种子是如何长成参天大树的?这一“爱心”何以能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1998年2月底的一个晚上,南通市环城东路一家火锅店内,来自共青团南通市委、南通江海晚报社、东洋之花化妆品公司等三家单位的负责人在此小聚。他们以休闲的方式讨论着一个严肃的话题: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常年持久地开展学雷锋活动?怎样动员和组织更多的人投入奉献者行列,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很快,大家决定成立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并将挂牌的日子定在1998年3月31日——学雷锋活动月的最后一天。
一石激起千层浪。成立江海志愿者服务站的消息传开后,许多有一技之长的热心人纷纷前来报名。到挂牌的那一天,志愿者已有34名。
由此,江海志愿者的名声越来越响,星星之火迅速成燎原之势,并发展到现在的13.6万人。
“凡人善举”奏响奉献乐章
南通江海志愿者做的都是一些“凡人善举”,而正是这些“凡人善举”,体现了以“奉献社会、关爱他人”为核心内容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灵魂,这也成为江海志愿者蓬勃发展的生命之源。
徐尔铸,江海志愿者服务站站长,“中国志愿者服务金奖”的获得者。他说:“我虽然年已七旬,但我从事志愿服务的心依然年轻”;张泽生,一名红斑狼疮患者的丈夫,他爱人病重期间得到社会众多的关爱,在妻子的灵位前,他佩戴上了江海志愿者服务卡,完成妻子加入志愿者行列的夙愿;孙晔,“日日捐三毛钱”助学计划倡导者,他以实际行动进行着自己的助学梦想……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为在全社会播撒着爱与和谐的种子。
经过多年的发展,江海志愿者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广大江海志愿者被誉为“不走的活雷锋”。(特约记者王君东)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