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慈善
身在海外心在泉
慈怀济世办公益
身在海外的泉籍华侨、华人慷慨解囊创办家乡的文教公益慈善事业可上溯到明代后期,而至19世纪后期逐渐增多。
记者从华侨历史博物馆学术部主任骆曦处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2011年,海外华侨公益捐赠总额超过84亿元,捐赠项目涉及教育、文化、卫生、工农业等公益福利事业。
华侨慈善最早记录
为明万历年间
明万历年间以来,就有资料显示泉籍华侨已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根据南安梅山《丰溪陈氏族谱》复印件显示,明万历年间,南安旅菲华侨集资在家乡兴建码头至丰溪间的丰溪水渠;咸丰年间菲律宾华侨杨肇基于南安金淘莲坑村创办了道南义塾,1909年其孙杨仲清改建为道南学校;泉州华侨女子公学于1911年创办,首开华侨在泉州创办女子中等职业学校和女中的记录。
金井、龙湖村办幼儿园
都是侨办(助)园
在教育方面,华侨们的捐资发挥了很大作用。在泉州市幼儿园中,侨资兴办的有173所,侨助192所,占全市幼儿园总数的33%。其中,晋江金井、龙湖两镇农村幼儿园全部是侨办(助)园。泉州还拥有12个华侨设立的教育基金,包括华侨大学基金会、仰恩基金会、泉州贤銮福利基金、郑声党、蔡碧霞家族教育基金会、陈守仁家族福利基金会等。
5年修路2770公里
架桥200多座
另外,华侨们还在水利、交通设施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据不完全统计,1985年-1990年,华侨(包括港澳同胞)捐资修桥造路总金额达7432万元。修建公路、乡村大道807条,总长达2770.6公里,并架设桥梁200多座,大大改善泉州外商投资硬环境。
传承慈善
平民慈善渐成风
慈善成风
或源于华侨捐赠传统
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CEO许连捷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认为我们福建,特别是福建沿海华侨很多,漂洋过海的人很多,因为家乡穷,吃不上饭。所以在改革开放之前都是这些华侨回来支持家乡建设,支持家乡的亲朋好友渡过难关,所以乐善好施也是我们那一带人的传统美德。从改革开放前到现在,我们每个县每年都有一人以上的海外华侨回来进行公益事业的捐赠,这好像是一种传统惯例了。”
对泉州慈善来说,华侨善举的确是一根标杆。有资料显示,修建福建省最早的民办公路泉安公路的人,便是一位华侨——旅日华侨陈清机。
而胡润早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闽商在慈善方面的表现较为活跃,这可能和福建的历史人文传统有关。很多福建富豪信佛,尊崇佛缘善果,慈悲为怀,并且特别低调。
良性循环圈
让慈善成自然
如今越来越多的泉商投身慈善行列。朱如意是泉州市皇家珠宝有限公司、泉州市左岸酒业有限公司董事。她最早的慈善行动源于媒体的报道,平日阅读报纸发现有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时,她就会以匿名的方式捐款,有时,上街碰到募捐等,也会参与。
“如果有一个团队,每个人都能在团队中贡献一点力量,并且看见这样的力量形成一种善果,那么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投身其中的人自然也会越来越多。”朱如意认为,泉商就是形成了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圈。
朱如意说,自己最早也是在工厂打工,后来下海经商,挖掘到第一桶金。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也得到很多朋友的帮助,有贵人扶了一把,如今事业有成之后,就想以另外一种方式回报好心人。
有这样想法的泉商,不止一个……
![]() |
![]() |
责任编辑:蔡意 |
- 2011-12-12事业有成回报桑梓 泉商为乡里建桥修路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