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思想道德频道> 榜样星空 > 正文
莫文珍“移山”:永远向前的“蜗牛精神”
http://wmf.fjsen.com 2011-11-28 09:32   来源:人民日报    我来说两句

  拔出穷窝子

  既没有水,又缺土。尚兴村民苦熬了几辈子,还是食不果腹。莫文珍誓拔穷根的志气、百折不挠的韧劲儿,打动了山里山外的人

  这是15年吗?假如时间是把尺子,它的刻度和眼前的现实肯定对不上号的,要拉长一倍,或者再拉长一些。

  山峦叠翠,芒果树一层层,从山头跳到山坡,再从山坡跳到山谷,一直跑到我的眼前。舒展的枝条把人们引进了村子,沿着弯弯的水泥路,一栋栋漂亮的楼房参差错落。廊前晾着花花绿绿的衣服。风吹日晒,门窗上的春联已经斑驳,却告诉人们,山里人家的殷实恬静。

  那个贫穷、呆滞、凝固的村落消失了。变化太彻底了,人们的腰杆直了,语气壮了。要找的那个莫文珍,比15年前富态了,唯一没变的是他那倔强的眼睛,跟你说话的时候,似乎总盯着远方的大山。

  这里是广西田阳县那坡镇尚兴村弄蕉屯。“大女儿嫌我们的楼落后了,要起新的!”在工地上见到了莫文珍。挖地基,浇立柱,肩挑手抬,全是自家人干。这就是尚兴村异地开发的第一个点。旧村落在远处的山头后面。当初,从山头看下去,搭建了几间临时工房,寄托着全村人挣脱贫穷的梦想,就是这里了。

  1996年11月,全国记协组织青年记者到广西采访扶贫,重点采访了被评为“全国十大扶贫状元”的尚兴村委会主任莫文珍。从山外到山里4公里的山路,一行都是20来岁的小青年,却爬了4个小时。报道里写道:一路上看到的触摸到的,远处的近处的,除了奇形怪状的石头外,零星的还有一些用石块围护起来的山间梯地。尚兴村17个屯235户,共有213亩地,还是“碗一块、瓢一块”地分散在全村99个山坳里。尚兴村人均收入不足200元,人均有粮58公斤。家家户户都是竹片墙、茅草盖,四面透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样的喀斯特石山区,既没有水,又缺土。尚兴村苦熬了几辈子,还是食不果腹。高中文化的莫文珍苦口婆心,说服乡亲们,不等不靠,走出大石山。

  1987年,他们在山外租了弄蕉村的450亩荒坡。在人家看来,是一文不值的不毛之地。可尚兴村人眼里,有地就是宝,就可以播种未来。清理石块和茅草,种甘蔗、木薯,当年户均收入超过800元。芒果效益好,买不起树苗怎么办?到市镇上捡人家吐出来的芒果核。苗出来了,树长大了,怎不结果?请县里的专家诊断——不嫁接哪来的果呀?!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芒果飘香的季节。

  后来,莫文珍带领村民四处奔走,到1994年,全村已有225户、1135人拔出穷窝子,在右江河谷找了10个点,承包、承租土地面积3350亩。尚兴村异地生根了。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莫文珍能成为“状元”,是誓拔穷根的志气、百折不挠的韧劲儿,打动了山里山外的人,打动了新闻媒体和各级领导。

责任编辑:金婷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