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淀千年的历史文化,如何变身为现代文化产业的资源?古老的文化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发扬?祖辈遗留下来的文化印迹,在现代的城市文明建设中,如何继续传唱而不是变成绝唱?
有着2200年历史的福州,面临的正是这样的选择。
去年,福州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42.17亿元,列全省各设区市首位。而这一数字的背后,恰恰正是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考——“福州传统文化已被列入省‘十二五’规划和省文化旅游业发展规划,福州更要发挥丰富的资源优势,让历史和传统发新枝、露新芽,实现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福州市委书记杨岳表示。
让历史重露曙光
福州三坊七巷,全国仅存的坊巷格局大型建筑群,国庆期间涌进44万多人次。
虽被美誉为“千年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但三坊七巷的往昔却实在难堪——人口密度过高、市政设施匮乏、建筑破损严重、房屋质量下降……背水而战、非保不可,福州这样形容当时的处境。
修旧如旧,保持旧有的风貌和格局,福州甚至连一丁点水泥和一件大型机械设备都没用。2005年编制规划,2006年启动修复,2009年起逐步开放28处文保建筑、13处历史建筑。栉风沐雨上千年,坊巷光彩重生。
与此同时,福州最大程度挖掘了三坊七巷所承载的闽学文化、戍台文化、士子文化和气节文化,并通过乡学讲习所、文儒讲堂、折枝诗会及闽剧、平话等形式,让文化内涵为历史古街增添一抹熠熠生辉的亮彩。
历史并非“夕阳”,同样可露曙光。
福州伬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个昔日大街上随处可见的表演项目,却一度落寞寂寥。人才青黄不接,曲本散失严重,流派艺术严重失传,招生传习困难重重。然而现在,其代表性传承人强淑如却常常笑开了怀。
“台上忘情表演,台下如痴如醉的场景,又回来了。”改变的时间节点是2007年3月,福州市实行大师带徒津贴制度,并让“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退休后参照市属企业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保健待遇。
为保护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州市近年来斥资约5000万元,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专项普查及名录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2项国家级、48项省级和6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7个国家级、15个省级和27个市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院、传习所等保护平台相继建立。
责任编辑: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