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11月24日讯 (通讯员 林欣 魏兴谷)965年9月12日,对于从南安等工作者沿海地区来永安的110名“文化教育志愿兵”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也是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日子。 那天,他们这一批热血青年,背上行装从家乡出发,为了山区的教育事业,奔赴被称做“永安西伯利亚”的青水、槐南、罗坊等公社下属生产队,开始了他们的教学生涯。
“当时,我们很单纯,热情也很高,一心要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给山村的孩子和大人。”目前在市老年大学从事教务工作的退休老师张南水如是说。
1965年,19岁的张南水响应政府“沿海地区知识青年支持山区教育事业”的号召,报名参加了“文化教育志愿兵”,只身一人从南安来到青水公社早安生产队的一所单人校。学校一至六年级合在一个班,学生共20余人,张老师一个人又当校长又当工友,采用复式教学法上课,语文、算术、自然、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全都要教,中午还要为远道来学校读书的同学蒸饭热菜,晚上还要为夜校扫盲班上课。
张老师回忆道,“有时山村的小道被洪水淹没,放学时还要护送学生回家,10多个学生一个个背过河去。像这样,一年中要遇到好多次呢!”
尽管辛苦,但让张老师高兴的是,在早安小学执教的九年里,他送出了百余名毕业生,现在他们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都表现得相当出色,还经常与他联系。
1974年8月,张老师调入青水乡政府任文教干部,1999年退二线从事青水学区德育辅导员工作直到2006年光荣退休。这一辈子,他为青水畲族乡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新人,多次获得上级表彰,1982年被评为“三明地区模范教师”、1985年还被授予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村民们的热情也坚定了这些“文化教育志愿兵”扎根山村教书育人的决心。“村民怕我们肚子饿,三餐都是用饭甑蒸干饭,用浓米汤加糟菜做汤。”分配在青水三房大队的吴家雄老师很深情地回忆起当年挨家挨户吃“派饭”的情景,“山区的农民很纯朴,特地清晨挑一担柴火到公社卖,再买些鱼或肉回来给我们吃。”一年的“派饭”生活,受到村民们的热情款待,至今还让这批“文化教育志愿兵”心里过意不去。
“第二年,我们自己煮饭,学生家长还经常送来地瓜、糟菜和鲜竹笋等。”吴老师深情地回味着当年和村民们打成一片的情景。
现已古稀之年的傅永川自1965年到西洋公社小螺大队上螺生产队当民办老师后,又在1967年把妻子从老家接了来,一家人从此扎根这里,既是教书匠,又是庄稼汉,成了地地道道的“永安人”。“年纪轻轻来到永安,忙忙碌碌一辈子也过来了。我们的桃李满天下,我们这批志愿兵没有人后悔过。”简单话语却道出了傅老师及那批“文化教育志愿兵”内心深处的追求,以及对这片“桃李”热土的深沉爱恋。
责任编辑:陈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