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揭秘:陈独秀辞去总书记职务真相
http://wmf.fjsen.com 2011-11-24 17:14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共产国际已有撤换陈独秀的计划

  蒋介石开了反共清共的头,国共两党的关系开始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斯大林与共产国际却在此时给中共下达自相矛盾的指示,一面要中共尽快实现土地革命,一面又让维持与国民党的良好关系。陈独秀百思不得其解,如此相互抵触的指示,到底是如何发出的,他充满牢骚地说:“究竟叫我怎么领导?我这个领导怎么领导法?”

  陈独秀的领导危机自此开始呈现,这就是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所说:“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大会上(一九二七年四五月间),独秀虽然仍旧被选,但是对于党的领导已经不行了。”1926年12月,苏联代表那桑诺夫等带着斯大林的“新路线”来到中国,他们认为陈独秀是贯彻“新路线”的障碍,有意要撤换他,只是因为时机不成熟而作罢。

  陈独秀在党内,除了李大钊外,几乎无人能和他相俦并尊,党的中央委员会内,多是他的学生、翻译、秘书,而且又多是晚辈,党内同志多对他以“老先生”相称。但是,中共五大后,他的话再也不是那么灵了,冲撞“老先生”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1927年5月,武昌和长沙相继发生反革命武装叛乱。面对险恶的局势,鲍罗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表示,为维护我们与国民党左派的关系,必须纠正工农运动的过火行动,否则,中国革命将难以继续下去。罗易却极力反对鲍罗廷的意见,大声疾呼推翻武汉的国民党中央。他说,这样做只会使国民党更民主化,而决不会影响我们同国民党的关系。

  他们之间喋喋不休的争论,使中国共产党很难统一思想,也自然而然地消解了陈独秀在党内的领导作用。作为那个时代那一事件的经历者郑超麟在《怀旧集》中回忆,1927年,中央在武汉时,“不是陈独秀决定问题,而是三巨头(瞿秋白、张国焘、谭平山)决定问题。”中共五大前,“共产国际已有撤换陈独秀的计划,但一时找不到适当的接班人”。

  陈独秀陷入矛盾与迷茫之中,在共产国际的指示原则下,中共既要与国民党保持良好关系,又要推行土地革命,惩罚反动军官。这般逻辑混乱的政策,自然使包括陈独秀在内的中共领导人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蔡和森就说:那时“中央政治局的精神愈益混乱不堪,大家都沉闷得很,又像迷失路途似的。对于每一个问题都是动摇的,犹疑的。”瞿秋白也有同样的感觉,他说:“当时政治局委员之中,个个都是动摇无主的,即使有若干不同的倾向,也无甚作用,对各个自己都无作用,不能说对于群众及‘大计方针’了。”

  共产国际如此地指导中国革命,也就难怪继陈独秀后的瞿秋白在被共产国际罢免,而让比他更“左”的李立三取代时,才从恍恍惚惚的梦中惊醒,不无感慨地说:“我根本上不愿意自己来代替他们——至少是独秀……等到实逼处此,要我取独秀而代之,我一开始就觉得非常之‘不合适’。”这种“不合适”,只有体验这个过程的人,才会有真切的感受。

  夏斗寅、许克祥叛变后,冯玉祥、汪精卫等国民党左派领袖们,一个个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员已无法存身,纷纷被逐出国民党,国共合作彻底破裂。陈独秀再提退出国民党的要求,共产国际拒绝了陈独秀的请求,并由此而对他越来越不满意。

  陈独秀是个率性而为的人,索性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批评共产国际的出尔反尔、始终不一的路线,他说:“以前季诺维也夫一向教我们帮助资产阶级,现在斯大林教我们二十四点钟内实行土地革命。”共产国际于6月下旬指示,批判机会主义错误,调回鲍罗廷,甚至表示:“不遵守国际训令者剥夺其在中央之领导权。”锋芒直指陈独秀。鲍罗廷得到这个指示,并没有立即传达,而是一直捱到7月12日,才根据共产国际指示,重新改组中共中央,由张国焘、张太雷、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组成临时中央局兼常委。

  陈独秀被停职,怅惘、疲惫地隐藏在工人住宅区内。在百无聊赖之中,他给临时中央局去了一封信,说:“国际一面要我们执行自己的政策,一面又不许我们退出国民党,实在没有出路,我实在不能工作。”从而辞去总书记职务。

  “中国人的革命,总得要中国人来领导”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