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陈寅恪借毛泽东书信平息换师风波
http://wmf.fjsen.com 2011-11-24 15:4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来说两句

陈寅恪全家合影

  请求换老师的风波

  1954年,陈寅恪老师接替刘节老师教授我班(中文系5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古史。当时,中山大学是个很特殊的学校。在校学生中,华侨和港澳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60%,它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华人学子。因此,学生的思想状况异常复杂,系领导和学生会都抽出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思想工作中。因为我是从老解放区去的,被系里任命为班常务(即班长)。这样,我就成了沟通师生之间的桥梁。陈老师刚上两节课,一位从香港回来的余姓同学,说他代表几位同学请求换老师。其理由是陈寅恪老师那板书的“斗大”的字写得歪歪扭扭;讲课时吐字不清、夹杂方言音,不便记笔记……我觉得,这虽然是个别同学的意见,但问题相当严重要。因为在此之前中文系还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于是,当晚我就赶赴系主任王季思老师的家里反映这一情况。王老师也感到很为难,因为跨系解决问题并无先例。于是,第二天,他匆忙找到历史系的系主任刘节老师。面对此情况,作为曾经是陈老师学生的刘节老师更感到棘手。因为这涉及到两个系、还涉及到对老专家应有的尊重。经过反复考虑,系主任王老师决定让我私下里去做这位同学的思想工作,以免事态扩大。

  不料我去后,这几位同学并不买账,反而说我是系里派去的“说客”,不替同学说话。最后,弄得我左右为难时,季思老师用了一个绝招:当时,学校的领导层都知道,毛泽东主席在阅读中碰到难解的历史问题时,会以书信形式向陈老师讨教。毛主席的信是一宝。于是,王老师专程去了陈老师家——东南区一号。季思老师直言不讳,他操着浓重的吴语说:“你知道我是很崇拜毛体的(指毛泽东的书法),能否借一封毛主席给你的信一用,以便临摹。”陈老师为人很率直,就把一封毛主席的信交给了王老师。于是,他便乘班会之机,传阅了毛主席的信。在会上,王老师十分庄重地对同学说:“连毛主席都尊重的老师,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尊重吗?此外,字写得好坏并不能代表一个人学问的深浅。更何况对一位视力只有0.2的陈老师,我们要求他跟我们写一样大小的字,写一样工整的字,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同学们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而不是求全责备。”系主任的一席话说得大家哑口无言。当陈老师得知此事时,只是一笑置之。他曾说:“我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有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陈老师对换老师风波淡然处之,显示出了一位学者的大度和宽容。

  和陈老师一起看戏

  除去工作上的正常交往,我与陈寅恪老师亲密接触是在中文系成立“戏剧研究小组”之后。当时,该组只有六七人,余懋盛(现任湖南省昆剧团编剧兼导演)任组长,我是其中的成员。由于中文系两位戏剧家——王季思、董每戡教授的重视,每周除了听两位老师的戏剧讲座,还有二三次戏剧实习——由学校派专车接送我们去广州看戏。我们看戏的范围极广,不限于粤剧。像京剧、昆剧、潮剧、湘剧、赣剧等都在我们的欣赏范围以内。只是每逢看京剧时,陈老师必定跟我们一起去,因为他是位“铁杆”票友。每次去看戏,我和余懋盛就是他的“保镖”。我俩沿着一条特设的白色甬道去东南区一号接陈老师。每次师母总是将陈老师送到大门口,才依依不舍地回去,似乎对他的出行总有点不放心。我俩左右搀扶着陈老师,一路走向钟楼,虽然距离不算远,但走得很吃力,一直默默地走着,一句话都没有,三个人就这样惴惴不安地走向停车场。

  有一天,我们去广州看京剧折子戏——《霸王别姬》、《拾玉镯》等。三遍锣鼓之后,演员出场。坐在身边的陈老师问演员的行头,我便一一为其描述。听完,陈老师就说:“这演员怎么千篇一律的都穿明清服饰,也不管这戏演的是哪个朝代的人,回去问问你的专业老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桩演员行头的小事,陈老师都不放过,可见,他对待生活和学术都十分认真。他认为:“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他这种对学问孜孜以求的精神对我们“戏剧研究小组”有很大的影响力。回校后,我就此问题专门请教了董每戡教授,他说:“徽班进京才一百余年,京剧在当时就是一个现代剧种,因此,演员理所当然的会穿明清的服饰,而不穿古装(指汉唐服饰)”。两位老师的遥相问答,让我明白:学问、学问,就是要又学又问,才能有所长进。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