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关于鼓的典故:黄帝杀夔以其皮制鼓
http://wmf.fjsen.com 2011-11-24 09:35  杜明 来源:半岛晨报    我来说两句

  鼓之地位 众乐之指挥 内涵深远

  鼓是远古音乐的核心。古代乐舞开始先要击鼓,表现周武王伐纣的《大武》乐舞,就是在奏乐之前先击鼓,以此警戒众人而使众人先存敬意,此为“先鼓以警戒”。至今民乐和戏曲中都以鼓为指挥,这可说是自古流传的规范。杜明介绍说,鼓在音乐中标示节拍、统一节奏,使众乐器张驰有度、秩序井然,“鼓在音乐中可以表现欢快、沉重、号召等,起到烘托和色彩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它的功能是其他乐器不能替代的。 ”

  古往今来,“鼓”的用场宽泛,文化内涵更是深远:图腾崇拜时期以鼓为舞;庙堂祭祀、宫廷庆典都离不开鼓人掌教;更夫以鼓报更,军旅以鼓鼓舞士气;旧官衙大堂悬鼓,击堂鼓可以鸣冤;释、道教僧道道场,铙鼓伴作法事;酒令击鼓传花,戏曲鼓板领奏,农事击鼓插秧,围猎以鼓驱兽。鼓常常被编入成语、戏文和故事: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三国名士祢衡“击鼓骂曹”,成为不容遗忘的历史人物;“张飞击鼓古城会”是兄弟情义相知,“梁红玉擂鼓战金山”则是大展巾帼风范。

  鼓之伴奏 钟、磬、铃、锣都是伴鼓击乐

  人们往往误以为锣或铙钹就是伴乐的传统打击乐器。其实最初伴鼓的击乐并不是锣或铙钹。原始时代的“击石拊石”,即用石头的敲击,可能产生于“鼓”之前,后来在击石拊石的基础上产生了“石磬”,这些都可能是第一代伴鼓击乐,还有“缸”,即陶器,也属第一代伴鼓击乐范围,可统称作原始击乐。

  到了夏代,从陶寺龙山文化晚期墓葬中发现了称之为“铃”的铜质铸造器,这种“铃”是否为当时古代伴奏乐,虽不敢确定,起码了解夏代已有铸铜业。进入商代,钟与铙即成了伴鼓的击乐。钟在当时尚无定制,有挂着敲的、放置在木架上敲的,或握在手中敲的。这时的铙,也与现在的不同,其形制与钟相近。《周礼·地官》:“以金铙止鼓”。郑玄注:“铙如铃,无舌、有秉,执而鸣之”。实际是钟的演变,它们可算是第二代伴鼓击乐。春秋晚期,还出现了一种称作“錞于”的伴鼓击乐。《周礼·地官》:“以金錞和鼓”。郑玄注:“錞,錞于也,圆如锥头,大上下小,乐作鸣之,与鼓相和”,它主要作军旅中号令士卒用。军旅中的铜制伴鼓击乐还有“镯”、“钲”、“铎”和“刁斗”。“镯”非手镯,“形如小钟”,“钲”,又名“丁宁”,也形如小钟,可执秉敲击,行军鸣之。“刁斗”,古代军中炊具,铜质、斗形有秉,白天用来烧饭,夜间伴鼓击以循更。“铎”形如铙、钲而有舌,是大铃的一种。这些都可作为第三代伴鼓击乐。

  今天的铜锣约出现在西汉初期,种类繁多。而“铙钹”又称铜盘或镲,据称出自我国云南,南北朝时期伴随天竺乐传入中原。杜明说,锣后来也被西洋乐广泛应用,是西洋乐中唯一的中国打击乐器。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