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梦想与文明理念
中国文学有关注农村生活的传统,当代乡村也一直没有离开作家的视线。魏微《沿河村纪事》(《收获》2010年第4期)致力于对于古老山区的乡土伦理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抵牾、冲突与磨合的研究,其对于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诸多深层矛盾与解决矛盾的方法的探讨,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开篇写3位研究生秉承师命去导师曾去过的边远山村搞调研,那个曾让导师写出“沿河村调查”的、可以作为中国基层社会学读本的村庄,其发展的迅速和文化的丰富性使3位研究生对于中国乡土社会结构的理解与见识远远地超出了书本,并成为他们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现实功课。这是一部可以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层面阅读的小说,这部小说之于年轻作家魏微的意义,犹如多年前的《小鲍庄》之于王安忆的意义。这部小说,可以看做是“70后”作家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一个标志,经由这部小说,魏微完成了由一个关注自我精神的作家向一个关心国民精神的作家的演进。这种研究者的气质的写作,使小说赢得了某种与岁月拼久长的气质,这种气质,一如魏微前作的淡定、沉稳、平和,但还有一种温润与犀利相交错的东西纠结在一起,当然还有在阅读乡土时,把自己也烧进去的那一份理想主义的疯狂。《沿河村纪事》所提供的信息量之大和主人公经历的传奇性,以及作家对于上世纪90年代乡村致富路的追忆与还原,都使得对于这部小说的梳理与总结可能还要有一个更长的沉淀过程。
有关乡村的桃源梦是中国文学一直做着的。郭文斌的《上九》(《芒种》2010年第8期)与张惠雯的《古柳官河》(《莽原》2010年第2期)正是这场梦的延续。《上九》写了正月社火的全过程,在仪程官对诗一项上即可看出作者的民间文化功底。“上九”这个词在当代社会已相对陌生了,它是正月初九的代称;也不要小看了社火,不要把社火只看做是老百姓娱乐休息或者祈福的仪式,这仪式和唱文中有大义存焉,它的说本与唱词,细细记下来,是成人伦理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朝代更叠而能够伦理延承,秘密也许都藏在这乡风民俗的潜移默化中,乡村文化所完成的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发掘与教育,是在人们最放松的节庆场景与欢快心境中完成的。所以当儿子六月问爹爹,“唱戏也是舍啊?”得到的回答是,先人写下剧本,是大舍,我们唱,是小舍。所以要写那些劝人为善的剧本,把人带向光明的剧本。这些对话我以为道出了作家对于包括本人在内的人们的提醒。张惠雯的《古柳官河》是一川流水连缀起的3个故事,它们各自成篇,又上下关联。3个故事的小标题各是“河水”、“风雨”、“月出”,分别写了3对人的爱情故事:“河水”写秀儿和庆生的爱情,“风雨”写水杏和丰儿的爱情,“月出”写如英和小周老师的爱情。三份爱情与其标题对仗工整:河水是逝去而不能得的爱情,风雨是波折之后见到彩虹的爱情,月出则是经过了暗夜但最终还是亮光照耀的爱情。从小说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的古典情愫。小说写故乡,在青涩之上,也心静如水、游刃有余。大沙河上有一些对逝去岁月的缅怀,但那忧伤是浅淡的,有着外表平静与内心汹涌的微妙平衡,温润的诗意丝丝缕缕,浸透纸面。小说语言优美,令人不禁想到《边城》时代的沈从文。作者现在新加坡定居,足见故乡在其心底不可替代的位置。
本年度我还注意到胡学文,这个擅写乡村的作家,其另一部写城市的作品让人感念。胡学文《牙齿》(《长城》2010年第3期)对爱情、亲情、家庭、责任的探讨可谓深入。周枫怀了杜刚的孩子,而杜刚因有病妻无法离婚与之结婚,她便找了一个老实人罗小社草草成婚。罗小社从不知情到知情之后仍一如既往地爱她、真诚待她,并把她的孩子视为己出。面对周枫对另一个男人不能自拔的爱情,罗小社对周枫的爱情同样不能自拔,以致离了婚,宁愿搬出自家祖屋,让给周枫母子住,还一如既往地照顾她们母子。当周枫因与杜刚生气而跳河被救后,罗小社为了周枫的幸福,竟去要求杜刚娶了这个等了他20年并为爱情受尽苦痛的女人。小说结局是杜刚妻子病逝,周枫终于等到了她与杜刚的婚礼,却在婚礼上突然夺路而逃,她无法说出“我愿意”,因为她已经找不到一个能够在心中代替罗小社的爱人了,她除了罗小社的家已经无法再建立一个更加温暖的新家。这是一个婚外恋转化为婚内恋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讲述人是那个叫小刚的儿子,他是周枫与杜刚的身体之爱的结晶,也是罗小社与周枫的灵魂之爱的见证。他认同于这样的爱情,犹如他认同于他的牙医职业对牙齿生长的认识一样。有些东西是千真万确的,尽管在开始的时候,它还只是一个关于桃源的梦。
扎实、稳定、平实构成了2010年度中篇创作的特色,这一年的中篇写作对于过往岁月的精神回望与现实生活的理性关切同时并行,而在这两者之上,对于真理与文明的探索与对于艺术与方法的开拓也并行不悖,比如,不少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它的长篇叙述的野心,而在另一些作品中,我们又看出了短篇的机巧与灵活,前者如蒋韵、叶兆言的作品,后者如张惠雯的近作;在对生活的挖掘与对人性的关怀中,我们还读到杨少衡《无所畏惧》、阿成《激情犯罪》、范小青《嫁入豪门》、白桦《蓝铃姑娘》、郭雪波《金羊车》、迟子建《泥霞池》、陈世旭《姑塘纪事》、刘醒龙《音乐小屋》、陈应松《夜深沉》、计文君《此岸芦苇》、叶广芩《拾玉镯》、吴克敬《珍藏父亲》、叶舟《姓黄的河流》、赵玫《子规》、林那北《龙舟》、张翎《阿喜上学》、李铁《中年秀》、孙春平《二舅二舅你是谁》、杨晓升《红包》、李亚《全家福》、肖复兴《乌夜啼》、梁晓声《回家》、夏天敏《村歌》、邱华栋《时间飞鸟》、余一鸣《不二》、曹多勇《家赋》、徐则臣《小城市》等作品,他们都为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的深入读解做出了不凡的努力;而在残雪、薛舒、陈河、田耳、季栋梁、李治邦、野莽、杜光辉、凌可新、陈昌平、罗伟章、东君、川妮、陈家桥、张学东、杨怡芬、冉正万、傅爱毛、严英秀、徯晗、陈蔚文、夜子、映川、甫跃辉、李云雷、南飞雁、肖勤、王棵、赵大河、肖江虹、王秀梅、叶子等人的中篇小说中,有现代与传统交织的困惑,也有情感与理智碰撞的冲突,他们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所达到的高度不尽相同,但这份对于当代生活的思索弥足珍贵,它们是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表述与精神结晶。(何向阳)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