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作家刘绍棠在北京的悲喜人生
http://wmf.fjsen.com 2011-11-22 09:46 来源:北京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
■重回大运河畔的儒林村,在乡亲们保护下,他躲过了“文革”一劫
1958年10月,刘绍棠被编入北京市“右派劳改大队”,送往京郊劳动。他先后在门头沟永定河畔挖沙石,在京东百子湾火车站修铁路,在西直门木柴厂卸木料,在大兴高米店和通州永乐店修水利。直至1961年 11月,刘绍棠被摘掉了“右派”帽子。因为他原本就是专业作家,无公职,不拿薪金,摘帽之后仍无公职、无薪金,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重新发表作品也很困难。胡耀邦几次亲自为他联系工作,都没有解决。刘绍棠决定再次回到大运河畔的故乡。
刘绍棠回到儒林村,先是住在他的表姐唐敬茹家。表姐为他腾出了西厢房居住,并在饮食、穿衣等方面无微不至地照料他。直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表姐家的房屋受到影响,需要翻修,刘绍棠不得不搬到村外的一间小屋。这间小屋是在一道蓬蒿丛生的沙岗上,不仅极为破旧,而且因屋中曾吊死过人而被称为“鬼屋”。刘绍棠不信邪,不怕鬼,略经修补打扫后搬了进去。这间“鬼屋”更为安静,刘绍棠在这里将过去珍藏的许多文学名著又认真重读。
刘绍棠重回故乡的决定,在“文革”十年动乱中显得越发正确。儒林村的乡亲们憨厚朴实,在“文革”中也没有打斗分派。他们始终为村里出了刘绍棠这样的文化人而骄傲,从不认为他是右派、反革命。正是在乡亲们的保护下,他躲过了“文革”中的一切灾难。儒林村的生活也为他积累了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乡亲们中的许多人,是他小说中人物的原型。在极为困难的政治环境下,刘绍棠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他先后完成了《地火》等三部长篇小说的初稿。
1979年,打倒“四人帮”三年后,刘绍棠终于被彻底平反,重又回到北京。当然,他不会忘记他的故乡,他仍常回儒林村居住。一个作家在一个小村庄先后住了三十多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