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考入北京大学学习了一年后,正式从北大退学
1954年9月,18岁的刘绍棠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他是儒林村的第一个大学生,而且进了中华最高学府,全村的父老乡亲为他骄傲。当时大学的院系调整已经完成,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北京大学搬入了西郊的燕大校园。未名湖的湖光塔影,图书馆的丰富藏书,老教授们的渊博学识都让他着迷。但不久刘绍棠发现中文系的许多课程设置对他的小说写作帮助不大,大学的系统学习与他的文学创作不是一个路子。他更渴望投入火热的生活,去写他熟悉的乡亲们。经过冷静思考,他写了退学申请。
当时任北大副教务长兼中文系主任的杨晦教授,两次把刘绍棠约到自己在燕东园的家中,劝他不要退学。但刘绍棠去意已定,他在北大学习了一年后,正式从北大退学。
■东总布胡同22号、60号成为少年刘绍棠永远难忘的地方
退学后,刘绍棠专心写作,很快出版了长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和《夏天》。1956年春,由康濯和秦兆阳介绍,20岁的刘绍棠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作协中最年轻的会员。
东总布胡同西段路北53号(旧门牌22号)是一座大宅门,内有多进的大四合院,由回廊相通,还有跨院。20世纪30年代,时任北京铁路局局长的陈觉生购买了这个院落,并用贪污铁路上的材料大加修缮。北平陷落后,陈觉生被日本人毒死,该院被伪警察署一日本顾问所占。抗战胜利后,归国民党警察部门。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院落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早的会址。不少作家如丁玲、周立波、张天翼、邵荃麟等还曾在这里居住过,每个周末晚,在这里举行作家联谊活动。没有什么限定的题目,大家来这里随意聊天、闲谈,谈自己的构想、新作,谈协会的工作、打算,还即兴地表演小节目。后来,来京的作家越来越多,1953年作家协会又买下了斜对门的46号(老门牌60号)作为作家协会的宿舍。这里原来曾是一个大酱园子,有三进院落,临街是铺面房,后门直达顶银胡同。作家们携家属子女陆续搬来,二进院住着秦兆阳、艾芜、刘白羽,三进院住着赵树理、萧乾、陈白尘,还有严文井、张天翼、张光年……一连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闪光的名字,会聚在这两个院落中,引领着新中国文学的潮流。
刘绍棠加入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后成为这两个院落的常客。他常去参加作协组织的各种座谈会、研讨会,参加周末的联谊活动。在这里他还得到许多老作家的指点帮助。时任作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的作家沙汀、《人民文学》主编严文井多次找他谈话,指导他写作,帮助他修改小说稿。刘绍棠来这里找得最多的是康濯,他当时在作协工作,不仅在 22号办公,家也住在这里。刘绍棠每写完一篇小说初稿,总是先拿给康濯看,康濯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他提出中肯细致的修改意见,两人畅谈创作上的各种问题。时间晚了,刘绍棠就在康濯家住宿。东总布胡同22号、60号是少年刘绍棠永远难忘的地方。
但是,1957年风云突变。3月份,刘绍棠出席了北京文联组织的“王蒙小说讨论会”。他全面肯定了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并与挚友从维熙合写文章赞扬这篇小说。后来刘绍棠又参加几次座谈会,对当时的文艺工作发表了一些意见。不料,反右开始后,刘绍棠被划为“右派”,组织了一系列对他的批判。1958年2月被开除出党。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