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作家刘绍棠在北京的悲喜人生
http://wmf.fjsen.com 2011-11-22 09:46 来源:北京青年报
我来说两句
■在北京二中上初中时就小有名气,初中还没毕业,他就被借调到河北省文联,在《河北文艺》做编辑
刘绍棠从通州县立模范小学毕业,那是1948年的夏天,他参加了北平市立第二中学在解放前的最后一次招生考试。第二中学是历史悠久的名校,其前身可上溯至顺治十年(1653年)设立的清廷宗学,雍正二年(1724年)改称京师八旗左翼宗学,辛亥革命后定名京师公立第二中学。第二中学原在史家胡同,国民政府南迁后,迁往内务部街的原内务部内办学。
那一年初一只收3个班,报名人数却超过5000人。刘绍棠以国语、算术、常识三门全满分,总分300分的成绩名列榜首。按惯例校长和教导主任接见了这个头名状元,并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提出希望住校,于是他被收为住校生。二中优秀的师资、高质量的教学和良好的学习氛围都使刘绍棠如鱼得水。他的学业突飞猛进,文学才能也突出地显现出来。
为了自筹生活费和补贴家用,学习之余,刘绍棠勤工俭学,经同学介绍做起了报童。报童是很艰辛的,每天早晨不到4点就要起床,从学校赶往灯市口大街东口,在建国东堂影院门前排队领报。然后迅速跑遍拐棒胡同、礼士胡同、演乐胡同、内务部街、史家胡同、干面胡同、外交部街等东四、东单一带的大小胡同,将报纸送往订户或卖出。早7点前赶回学校上早自习。报童生涯使刘绍棠对北平东城极为熟悉,也让他更多地接触到旧京人民的生活。
刘绍棠是在二中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也迎来了自己文学生涯的开始。1949年10月的一份《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刘绍棠反映本校学生生活的微型小说《邰宝林变了》。接着他一发而不可收,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连续发表了二十几篇短篇小说。
1951年春,小有名气的刘绍棠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被借调到河北省文联,在《河北文艺》编辑部做编辑。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