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尸体
激发
创作灵感
1918年8月初,郭开贞全家到了福冈,医科大学在福冈的博多,校园后面临着博多湾。囊中羞涩的郭开贞租了一个当铺二楼的两间小屋勉强地安顿下来。郭开贞当时手里的钱只够预支两个月的费用,除去旅途、搬家的花销外,几乎没有钱来维持家用,这时候幸亏他大哥从北京寄了一点钱才解了燃眉之急。医科的学习很繁重,郭开贞除官费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收入,所以经济上的窘迫压得他们几乎喘不过气来,只得拆东墙补西墙,郭开贞用的德文参考书好几次被他典当了又赎回来。那时,他租的正好是一家当铺的二楼,唯一好处就是典当起来很方便。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的教学确实不同凡响。当时日本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都亲自给学生上课,郭开贞还听过爱因斯坦关于相对论的演讲,听过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长达半年时间的讲座,并观摩他做实验和手术。两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在科学理论创造性的发现和探索人类未知世界的创新精神,使郭开贞获益匪浅。
一天,郭开贞巧遇同学张资平,两个人一起畅谈,想到要聚集一些文学同仁办一个纯文艺的刊物,这次畅谈后来被称做创造社的萌芽。郭开贞一直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不过当时人们普遍怀有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传统文史之学被看做无用之学。所以他在这方面的兴趣被压下去,然而与安娜的恋爱引发了郭开贞写作诗歌的激情,于是文学方面的兴趣就悄然被唤醒了。
此时正是日本的大正时代,文化思潮的兴起就更助长了郭开贞的文学兴趣,郭开贞以各种方式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没有经济条件买书,他就到书店去看,一天看上几页,长此以往。书读多了,郭开贞也想写作,有一次上完医学解剖课,他回到家里趴在桌子上休息,然后就进入梦境,梦见刚才上解剖课时候解剖过的尸体,于是就浮现出一个情节,梦醒之后他就构思了一个曲折的盗尸故事,写成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骷髅》。医学解剖课竟然能够引发出郭开贞的一种创作灵感,可以说他真是走火入魔了。
1923年的春天,郭开贞完成了在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的学业,取得了毕业文凭,当时国内有医院要高薪聘他,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觉得,医生至多不过是医治患者肉体上的疾病,要使祖国早日觉醒站起来斗争,无论如何也必须创立新文学。他要回中国去了,他说:“在革命途上中国是要冲,我这后半截的生涯要往有意义的地方去。”1924年11月郭沫若带着安娜和孩子离开日本回国,慷慨地结束了他的留学生涯。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