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从话剧到电视剧
叶广芩又谈到了话剧《茶馆》的改编。实际上将话剧《茶馆》改编成电视剧本不是一件容易事。要将三幕戏铺演成30多集的电视剧,将原著故事演绎得合情合理,并且要传达出原著精神,不能“荒腔走板”,基本上是全新的创作。叶广芩接下这个“难活”,但她也表示了担心:“改编老舍先生的戏难度很大,就怕挨骂。电视剧一上演,骂声一片,问编剧是谁?那就毁了。”为了改好戏,叶广芩做了很多功课:她为了确保体现历史的真实性,搜集大量有关老北京的文史资料;她通读《老舍全集》,深入揣摩老舍“最悲的悲剧”的深刻内涵;她和舒乙先生交流,仔细推敲创作中的细节。“真实地反映历史原貌,这是我的初衷。我创作的原则就是让人物有依有据。”
在二度创作中,叶广芩借用了京剧艺术的表现手法,并将这一传统艺术和电视剧艺术表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她说:“要赋予人物典型的性格,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表现。在一部戏中不能有性格相似的人物出现,否则这部戏就显得很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彩,大家都出彩,戏就好看了。京味儿戏讲究‘吃饺子吃馅儿,看戏看旦儿’,要有漂亮的花旦,也要有正规的老生,这个戏就站起来了。京戏把人物分为生旦净末丑,这也就是强调人物的不同性格。”
在电视剧《茶馆》中,北京原汁原味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和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脉相承的。作品不仅反映了3个“被埋葬的时代”的原著精神,更多地勾描了一幅北京市井生活与民俗风情画卷。除了王利发、常四爷、刘麻子等主要人物,叶广芩着力发掘原先话剧中没有充分演绎的情节线索,例如夫妻、姐弟、父女、兄弟等情感线,力图在合乎原著人物身份和性格的基础上演绎故事。叶广芩说:“我就担心人艺对我改编这个戏有意见。《茶馆》中的人物形象是人艺艺术家们一代接一代演绎出来的,他们是不可逾越的高山,也对《茶馆》有很大的发言权。还好,现在还没有收到他们不满的意见,我很高兴。”
叶广芩这两部作品书写了北京百年来的沧海桑田、荣辱兴衰。这当中透视了作家对历史的思考,对城市变革的文化记录和重新言说。叶广芩说:“《茶馆》从辛亥革命写到新中国成立、《全家福》从新中国成立写到改革开放后,整个贯穿了100年的历史。可以说,改编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也是一件有难度的工作,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会接着做的。”
在采访中,我们看到了作家和北京之间血脉相连的深情,这座城市在精神上和作家契合在一起的,由此它有着太多可以言说的内容。值得欣喜的是,叶广芩的长篇新作《状元媒》即将问世,这又是一部书写北京的力作,我们希冀着与它的会面。
![]() |
![]() |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