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访著名编剧叶广芩:重述北京流散的记忆
http://wmf.fjsen.com 2011-11-10 15:49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来说两句

  熟悉叶广芩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位“格格”作家,其代表作品《采桑子》《全家福》等取材于家族背景、京味风情,勾勒了老北京的近现代史。她也是一位“黄土地”作家,其作品《青木川》《老县城》等以秦岭深处的小城镇为描摹对象,呼吁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她还是一位“跨界”作家,如将《全家福》改编成的话剧、将《茶馆》改编成的电视剧均获得了广泛好评,她也因此和人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全家福》:从电视剧到话剧

  小说《全家福》以不为人们熟悉的古建行业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北京四合院中古建家族近半个世纪的生活状态和沧桑变化。在谈到《全家福》的创作缘起时,叶广芩谈到:“起先是应中央电视台之约,为央视写一部关于北京的剧本。”在写好剧本之后,叶广芩感到意犹未尽,对老北京的情愫始终萦绕着她,她也把这样的想法跟身边的人交流。正好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的郑万隆先生也在剧组当中,他也非常喜欢这个剧本。郑先生找到了叶广芩,希望她能够把这个故事写成小说,出版社可以出。于是,就有了小说《全家福》。

  小说《全家福》一经推出,便因其情节曲折生动、语言风趣幽默,在文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好评。2003年,小说以其京味儿和现实主义风格被北京人艺看中,决定将其改编成话剧。然而,要改编自己的小说,叶广芩感到很没有底:“小说写作是我个人的事,一支笔信笔由来,可以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是,剧本创作要适应舞台演出,还是有些难度的。后来我问了我丈夫的意见,他支持我接,我就接了。”

  于是,叶广芩住进了道教胜地楼观台,潜心创作话剧剧本。当时正是“非典”肆虐的时期,她的创作却一点也没有受到干扰。楼观台的山清水秀、众多名胜古迹给了她很好的创作心境,几个月下来剧本一稿就完成了。她说:“我白天的时间主要用来创作剧本,傍晚经常和楼观台的道长任法融在观中的小院里聊天、吃饭,饭后走一走,散散步。现在想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下以沉静心态创作话剧,确实很难得。”

  在改编起初,人艺的领导没有给叶广芩划定圈圈框框。可是一试演,全剧要4个多小时才能演完。太长了,不适合。同时,话剧需要一边演一遍改,叶广芩在陕西上班,不太可能跟班改稿。所以,王志安加入了改编的队伍。叶广芩表示和王志安的合作是非常愉快的,她说:“王志安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编剧,在话剧改编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如果说,我在改编方面是搭建了一个框框的话,在衔接和细节雕刻上他增加了很多光彩。还有人艺的整个团队,在演出打磨上面下了很多功夫。这是这部戏最终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个人的作用是微弱的。”她谦逊地表示。事实上,叶广芩为这部戏的付出是很大的。为积累第一手资料,她深入到故宫博物院古建队去体验生活。在几个月里,她和古建工人们深入交往,也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她说:“刚刚演出的时候,我跟人艺说,‘谁的票都可以不送,但故宫古建队的工人你们不能不送’,后来他们把工人们都邀请来看戏。”她对中国古典建筑的情感也是真挚的。

  在提到《全家福》在人艺演出了上百场时,叶广芩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说:“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喜欢这个戏。”2010年上半年,叶广芩和其他9位编剧被人艺聘为了特约编剧,他们将与人艺合作出更多出色的作品。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