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打造“同等化”教育模式。根据未成年人特点,不断拓展延伸教育模式,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延伸到学校课堂之外,延伸到各项实践活动之中,在全体未成年人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未成年人融为一体,在实践中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近年来,广泛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月”、“创建和谐校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文明小博客”、“传唱优秀童谣,做有道德的人”网上寄语签名等系列主题活动。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实践中已经逐渐成为厦门新的“小主人”,思想道德素质、文明礼仪素质大大提高。
2.构筑“一体化”教育网络。紧紧抓住“学校、家庭、社会”这三个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构建了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未成年人“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按照“有一个绿色网吧、一个少儿图书室、一个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一支校外辅导员队伍、一套有效管理机制”的“五个一”标准,在全市确立了一批社区“三位一体”示范点。不断强化学校主阵地的教育功能,督促全市各学校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到整个教育计划中,强化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展“书香校园”等活动,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断强化强化家庭作为“第一课堂”的教育功能,向全市家长发放《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家庭道德教育》等宣传资料,开展“优生、优育、优教”咨询服务,并长期坚持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开设起各类家庭教育讲座,极大提升了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教育水平。优化社会育人环境,把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工作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考核标准,努力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让孩子们在“绿色空间”里健康成长。
3.建设“多元化”教育阵地。始终坚持每年为未成年人办实事,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措施,加强阵地建设,强化阵地功能。厦门市各部门和社区携手共建,目前全市已经建设了基本覆盖各社区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其中建设了43个“绿色网吧”、35个“爱心网校”,设立了37个“社区少儿图书室”、12个“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和156所农家书屋,成为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阵地。此外,还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了一批基地,目前共有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8个、科普教育基地52个、国防教育基地12个。各社区与辖区单位共建,设立了“劳动实践”、“消防教育”等社区教育实践基地,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阵地。
4.营造“全面化”教育环境。引导全社会关注关心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发动社会各界力量,营造“全方位”的良好环境。全市有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和老模范等“五老”组成的基层“五老”志愿队600多支,青年志愿者阳光小分队200多支。同时,实施“政府助学”、“结对共建”、“爱心帮扶”三大“帮扶工程”,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建立未成年人维权网,开设“12355”青少年法律心理服务平台。把“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灵”作为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来抓,在全市各中小学校、社区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并总结出“校园心理剧”、“校园心理漫画”、“社区谈心室”、“心理咨询热线”等有效做法,形成教育特色。此外,为了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到良好教育,全市小学升初中采取电脑派位方式,公开公平操作,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厦门户籍孩子有同等机会,享有优质教育资源。2011年秋季起,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享受免费义务教育。
责任编辑: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