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痴情种”纳兰容若就是宝玉原型?
http://wmf.fjsen.com 2011-11-07 14:59   来源:大连新闻网    我来说两句

纳兰性德画像

  纳兰性德在去世三百多年后能够再度走红,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那些哀婉缠绵的词具有穿越时空的独特魅力,他那短促而光芒四射的人生同样令人感慨,作为清代早期的一名贵族子弟,纳兰性德却对汉族文化有着超乎寻常的热爱,对汉族布衣文人也满怀同情之心。所有这些,都为他的一生罩上了迷人的光环,并成为后人怀念他的“引子”。

  A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原名纳兰成德,为避当时太子“保成”的名讳,改名纳兰性德。一年后,太子改名为胤礽,于是又改回成德。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相国”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而其家族那拉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同属“叶赫那拉氏”后裔的著名作家叶广苓,在小说中对此有过详细的描述。纳兰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为叶赫部贝勒,其妹孟古姐姐,于明万历十六年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其后纳兰家族与皇室的姻戚关系也非常紧密。

  纳兰性德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兼习骑射,堪称文武双全。17岁入太学读书,深得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并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而后数年他拜徐乾学为师,发奋研读,用两年时间主持编纂了1792卷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他又把求学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的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多方面的知识。24岁时,纳兰性德将自己的词编选结集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后人将其增遗补缺,得词348首,名为《纳兰词》。

  22岁时,纳兰性德再次参加进士考试,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破格授予他三等侍卫的官职,以后升为二等,再升为一等。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奉命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随皇上唱和诗词,译制著述,甚称圣意,并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

  也许是造化弄人,纳兰性德虽然生于钟鸣鼎食的天潢贵胄之家,可他偏偏“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纳兰性德交友“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如汉族布衣文人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纳兰性德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当时的许多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他的住所渌水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名噪一时,在客观上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