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文明风首页 > 文化驿站 > 正文
李大钊与陈独秀胡适的深厚友谊
http://wmf.fjsen.com 2011-10-20 15:40   来源:北京晚报    我来说两句

  ■胡适(1891-1962)学者。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0年留学美国,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1962年在台北病逝。

  李大钊除了与胡适、陈独秀共办《新青年》的《每周评论》外,还是《少年中国》社的精神领导,胡适为其撰写《李超传》,呼吁妇女解放。李大钊带头参加李超的葬礼。1920年,李大钊参与胡适等人联合发起的《争自由的宣言》,要求北洋政府废除压制民主的野蛮法律,保障人民言论自由等。1922年,李大钊又参与胡适起草的《我们的政治主张》的署名,这是胡适改良政治、建立“好政府”的具体纲领。胡适访苏俄时,李大钊更是寄予很多关注。胡适母亲冯氏亡故,李大钊赠赙仪,以尽好友情谊。

  李大钊被杀害,胡适毫无畏惧地参加葬礼。1930年《胡适文存》出版,胡适在扉页“纪念四位最近失掉的朋友”的献辞中,将李大钊列为首位。后胡适在参加追悼刘半农的葬礼时,记着留下“守常惨死”的挽联。李大钊死后,其遗孀赵纽兰的抚恤事宜,皆由胡适一手操办,直到1932年,胡适还为李大钊家属争得增加和延长抚恤金权益,以慰老友的在天之灵。胡适和李大钊交好,或许还与他们相同的婚姻有关。两位知名留美留日的教授,或尊父母或尊爷爷之命,都与比自己大许多的乡下女子结为秦晋。却终生不离不弃,恩爱厮守,这是悖论,还是宿命,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

  1934年1月2日,胡适冒着弥天大雪,到西山凭吊李大钊。李大钊上年安葬,不久夫人也悲绝辞世,合葬。见墓前俱无碑碣,胡适悲痛欲绝,拟请曾任教育部长的蒋梦麟补立一碑。一个月后,胡适又乘车南下,在凄风苦雨中,到南京监狱,看望老友陈独秀。

  这一个月里,胡适千里迢迢,步履匆匆,心情沉重地拜望冥阳两界的友人,或痛心祭悼,或殷忧相望,那该是怎样复杂苦楚的心境。我仿佛可以看到胡适流下的那两行清泪……往事已很淡忘,都以“真实的状态”装进历史的卷宗。但思想解放的先驱,伟大的启蒙主义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之间为求真理而建立的友谊,却让后人感觉到他们鲜活的文化灵魂和人格魅力。(汪兆骞)

责任编辑:李琰之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心情榜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